文献综述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飞轮储能技术这一设想最早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提出来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材料技术、轴承技术远远不能满足飞轮储能技术的要求,导致飞轮储能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蛰伏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1]。
在 20 世纪 70 年代,飞轮储能技术由于石油禁运和天然气危机的出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国开始了对飞轮储能技术的广泛研究,飞轮储能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2]。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飞轮储能技术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这期间,磁悬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超高速旋转机械提供了无接触支撑,并配合真空技术,使摩擦损耗大幅下降;同时,高强度复合材料的大量涌现,极大提高了飞轮转子的转速,允许线速度可达500~1000m/s,已超过音速;电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飞轮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飞轮储能系统机械能与电能之间高速、高效率的转换提供了条件[3]。
国外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了对飞轮储能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在 90 年代末制造出了用于低地球轨道卫星的飞轮储能系统[4]。
1994 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试制了一个采用磁悬浮支撑系统的飞轮储能系统,该飞轮储能系统转子线速度达到1000m/s。它储存的能量可以将 10个100w灯泡点燃3小时[5]。
1999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电研究中心研制出 7 环过盈装配复合材料飞轮储能系统,其轮毂用钛合金材料制造,并给出了该飞轮储能系统的应力分布计算方法。
2010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计了新型双层飞轮转子结构,在转子的结构上设置
了上下两个定子,在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时,飞轮上的转子和结构上的定子通过电磁感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