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已成为第四大创利产业。
徐凯(2019)指出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平均研发强度仅为2.69%,与发达国家研发强度普遍在10%以上的水平相差很远,研发人员投入数量明显不足,仅占企业从业人数12.05%,总体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应有的支撑作用。
尤其是伴随着新品研究开发成本和企业人力成本的极速提升、研发所需的技术复杂性及学科综合性与交叉性、用药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难以预测性日趋增加及新药研发周期的逐渐缩短等, 所有这些难题和困境都将导致大多数企业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新药研发将越发艰难,因此制药企业与医药类高校联合研发新药,以进一步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控制研发风险,加快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与市场化,将会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本论文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分析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适合于医药类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新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协同创新 的定义最早由Gloor(2005)给出:由具有相同目标的参与者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小组,通过通讯网络实现彼此间想法、信息及工作状况的共享,从而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UNISPAR(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大学、企业、科技合作)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卓越贡献,同时该组织还努力鼓励高等院校更多地参与工业化进程,吸引工业界与大学、企业、研究所合作发展。
Bolton,Robert(1995)将校企科研合作的类型分为七大类,分别是产业界专家到学校讲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活动提供建议、大学为企业有偿提供实验场所、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大学的学科专家为企业讲学和企业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及实验器材。
野中郁次郎(1999)指出,日本的校企科研合作是在政府强势推动、以国立大学为龙头的大背景下开展的,主要有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合作研究员、共同研究中心等合作模式。
Doris,Christian,Manfred(2002)则从正式化、隐性知识转移、人员接触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地利校企科研合作的各种可能模式,包括技术授权、联合发表、合作研究、衍生公司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