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学习环境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教育效益是具有争议的。关于在教育中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表明,将社交媒体融入学习和教学环境可能会产生新形式的探究、交流、协作、认同工作,或者是产生积极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影响。在对学习和社交网站的的研究中得出的特点是,两者结合产生了互动、协作并且达到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但也有研究表明不要将社交媒体用于学习中,这些研究表面学习者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通常用于非学术的目的。总而言之,社交媒体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情境之间的无缝整合,达到整合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1]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在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挑战,在新的师生关系中也存在着新的问题。在线教师将建立融洽关系视为与学生建立线上师生关系并随后保持融洽关系的双管齐下的过程。在线教师依赖于不同的与融洽相关的策略和因素来启动和维持融洽关系。在学期的前几周,这些教师依靠联系、信息共享和共同的基础行为来引发学生的融洽感。在整个学期中,这些教师依靠细心和礼貌的行为,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保持融洽的关系。[3]不过即使是这样,线上教师也很难做到线下教师的0距离感与实时交互问题反馈的教师职责。这对未来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大学的学习中,课堂的教授已经不再像之前阶段那么重要,大量的学习需要学生个人完成,所以互联网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也会渐渐利用各种从社交平台上学习到的学习方法,比如遗忘曲线,通过利用电子设备设置研究证明的记忆曲线的遗忘点,进行加强记忆,可以做到更好的理解材料。这样做会让学习者比平时更认真仔细的学习,而不是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临时抱佛脚。[4]
(二)研究主要成果
在远程教育社区内,探究社区 (COI) 框架被广泛接受为理解和设计基于文本的学习环境的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存在、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最近的研究建议增加第四个组成部分,学习存在,它反映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 COI 调查的三个子量表相比,教学存在达到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有两个子量表。一个新的子量表“同伴促进” 被提议用于教学存在,但作为社会存在的子量表具有更好的模型拟合。与教学和社会存在相比,学习存在被建模为三个子量表,并且是认知存在的最强整体预测因子。与教学和社会存在相比,学习存在被建模为三个子量表,并且是认知存在的最强整体预测因子。通过 COI 框架对在线学习环境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包括学习状态指标,提供关于 COI 结构多维性的证据,以及学习状态和认知状态之间的密切关系。[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 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相 结合的教学结构。[5]教学系统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教学系统需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
中国的学者对新时代的移动端设备的学习也有新的研究发展。他们认为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使用可便携设备的学习,也应强调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学习;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它应与其他的学习方式混合;移动学习不应该仅仅是 向小屏幕输送或呈现内容,也要关注对于学习发生的促进。基于对上述理解,他们把“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的非正式场所,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的和物理的世界交互而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也包括正规场景,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个体探究和协作。”由此也得出了想要利用技术促进学习需要的五条定理:
1.若要学习者主动浏览或“遮历”数 字化学习资源,并使其获得优于 f 2 f(面对面)教学的效果, 需要满足内容必需、难度适中、结构合理、媒体适当和导航清 晰等五个基本条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