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营造——江南村镇空间重构研究3文献综述

 2023-08-28 04:08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本次毕设教学选择具有典型江南特征的浙江省淳安县石林镇进行。石林镇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人积淀,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自然山川及地域性文化相适应的建筑传统。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着空间的拓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介入等不同诉求,村镇面临着空间更新与改造的迫切需求。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基本更新的标准,重蹈国内村镇空间改造的泛地产化道路,还是在村镇整体与局部空间建构中寻求空间传统延续与空间价值重现的平衡是决定着这些传统村镇能否在发展中找寻自我存在,能否在物质空间层面以合理的建构方式导向有序更新的关键。

毕设针对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力求从空间重构的视角,以微观角度入手,从建筑学本体层面,做出实质性的研究与实践操作。首先,在中观层面通过组团空间组织,形成村镇局部组群空间的重构。这一过程既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空间组织的基本架构,同时也适应于建设用地与乡村聚落的适配。其次,在微观层面,一方面通过空间的拓展满足当下使用及空间组织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地域性材料与建构方式的研究,突出建造的在地性。

本次毕设隶属于与香港大学联合研究课题——中国江南地区建构研究,作为子课题之一,本次的村镇空间重构研究与设计操作聚焦于江南典型村镇局部空间与传统乡村在功能、形态方面的互动,通过新功能的锲入,联动性的解决乡村中空心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并在充分尊重当地地形与景观特征的基础上适应性地完成在地性的建筑空间建构。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1. 通过深入研究江南乡村空间结构,地形特征以及建筑建构特征,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研究数据基础;
  2. 通过对乡村局部空间的设计操作,形成适应于特定地形条件、乡村结构及当代村镇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有效改善并激活原有的聚落的空间秩序与生活秩序。
  3. 教学过程中强调方法和过程的重要性,传授类型学、地形学、结构法、坡法等设计方法。
  4. 要求空间操作与环境意识同步,与结构思维同步,与功能策划同步。
  5. 设计成果须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同时具备建造的可行性,达到建筑初步设计的深度。

  1.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近年来,浙江省淳安县石林镇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借助千岛湖景区的强大人气,欲打造石林汽摩小镇,预计每年各村庄可以拥有至少五万元的门票收入。场地所在的西岭村紧邻千岛湖石林景区,是石林镇目前唯一拥有汽摩赛道的村子,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896人。本研究通过查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论文,对中国当代乡村建设展开研究和调研,在此综述。

张振华在《当代中国乡村建设中的设计思维冲突》中提出了乡村建设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挑战一方面源于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具有矛盾,另一方面源于第三方与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取向具有差异。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文章对碧山计划等四个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案例进行阐述和评论,探索乡村建设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第三方介入乡村建设中存在审美、价值等方面与农民产生的冲突,反思现代设计介入乡村在审美、主体、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思维冲突。

桑蓉棋在《建筑师介入下的乡村建设策略研究》中揭示了地方政府、企业及建筑师介入农村建设产生的负面问题,政府主导的建设虽然改善了乡村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外来者”的建筑师套用城市化的设计方法进行乡村建设容易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乡村建设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曾伊凡在《在地建造——当代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实践研究》中,通过对当代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案例进行筛选、分类、对比和研究,解读了乡建的建筑师群体、项目地域分布、功能类型、工作方式、项目性质,提出了当代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实践价值取向在基于地域建筑理论的背景下由注重风格特征、建构方式向“在地建造”操作方式的思潮转变,并对此类实践提出了反思。

三篇论文分别从价值取向、问题分析、在地建造三个角度对当代乡建进行分析,涵盖了对乡村建设全程的反思和建议,对后续在西岭村打造汽摩俱乐部的方法和可行性分析提供了设计指导和底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