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日新月异的印刷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仅印刷机的工作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扩大。其中输墨系统是印刷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方式不同,印版类型不同,油墨特性不同,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也不相同。输墨系统的结构与设计,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墨色、图文再现质量和印刷机的工作效率。随着对印刷机速度以及印刷质量要求的提高,输墨系统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这些设计变化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印刷机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水平[1]。因此,在印刷机正向着高速度、高质量、高精度方向发展的今天,保证印刷机输墨系统的良好性能以提高油墨传输和转移的质量,是保证印刷生产高速度、印刷产品高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2]。
2.国内外印刷机墨路系统发展状况
2.1国外印刷机墨路系统发展状况
现代的印刷机大都不采用对称式的输墨系统排列方式,对于有些是对称型输墨系统的印刷机,为了改善着墨辊的供墨分配,在中串墨辊之后,需加上重辊,从而达到增加向加了重辊的这组着墨辊分流的墨量。同时还可以在调整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接触压力时,使加了重辊的这组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压力比未加重辊的那一组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压力大,因而增加了有重辊的这一组着墨辊的着墨率[3]。而不对称型输墨系统则主要根据墨辊的排列不同得到不同的着墨率。
国外在印刷装备研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主要有KOENIGBAUER公司和日本的KOMORI(小森)公司。目前,国内外印刷机输墨系统墨辊的排列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4]:(1)以到达下串墨辊前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单路传墨、双路传墨和多路传墨系统。如德国的KOENIGBAUER公司的 APIDAIO4型单张纸胶印机就是采用的单路传墨系统,罗兰ROLAND 700系列胶印机的输墨方式就是双墨路的传墨方式,日本 HL-ACE432 型四色胶印机采用的是多墨路输墨系统[5]。(2)以墨辊的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形式。(3)从传墨和匀墨的特点可以分为多辊型和储墨型。如日本 AKIYAMA 公司的HL-ACE428型单张纸四色胶印机的输墨系统属于多辊型,瑞典桑那425型四色印刷机的输墨系统属于储墨型[6]。
2.2国内印刷机墨路系统发展现状
我国印刷机械行业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直是以铅印技术为主,真正的现代印刷机械制造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属于国内的一个新兴行业[7]。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印刷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印刷机械的需求,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印刷机械基本实现了高、中、低端品种齐全,中低端设备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还有部分出口到国际市场。部分印刷技术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代表当代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喷墨数字印刷机、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等高新设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企业,如北人集团,中景集团等[8]。虽然取得可喜成果,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内印刷机械行业的不足。
大多国内印刷机生产厂家是对国外的印刷机进行测绘制造和仿造设计。在胶印机输墨系统的设计方面,也处于跟踪模仿的水平。往往是国外胶印机上有了一种新的输墨系统设计方案,国内就进行仿造,进行实验了解其性能,适合我们机型就直接应用,或做一些试探性的调整和改进。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在胶印机输墨系统设计理论研究上还比较薄弱。通常,涉及系统静态性能分析时,根据设计方案,我们可以计算出输墨系统的着墨系数、打墨线数、匀墨系数、积墨系数、着墨率等五大性能指标,但是涉及系统动态性能分析时,国内尚缺乏理论计算依据,无法直接计算动态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实验方法做最终检验。这样,由于在系统的设计阶段不能预先计算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只有到方案设计完成后,试制出输墨系统,用实验方法来实测动态性能。若性能不理想,则需重新设计方案,再试制,再实测hellip;hellip;不仅设计周期长,而且经费投入也大。因此,模仿国外输墨系统,就是一种既省时又经济的方法,这也是限制我们输墨系统设计思路的一个因素。设计上的这种被动局面,既不利于创新,还遇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9-1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