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数据的USLE模型中C因子的计算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3-09-11 11:09

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其中,土壤侵蚀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环境问题。那么,如何治理土壤侵蚀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比较著名的解决方法是运用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其基本形式是A=R·K·LS·C·P,其中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侵蚀性因子,LS为坡度坡长因子,C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USLE模型因其结构简单,参数较少,计算简便而受到我国各地研究土壤侵蚀的学者们广泛应用[1]。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over-Management Factor,以下简称C因子)是表征植被覆盖和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落到地面土壤的雨水,首先落到植被的林冠层,一部分由于林木的枝条、树叶、枝干表面吸引和雨水的重力的均衡作用而被吸附着,这部分称为林冠截留水,约占降水量的10%-30%,因此植被对于直接降落到地面土壤的雨水量具有拦截的作用,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会减少,同时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动能。本文着重探讨采用遥感的方法简便快速的获取黑河流域的C因子并进行空间格局分析,C因子定义为在一定地表覆盖和管理措施下与同等条件下适时翻耕、连续休闲对照地上土壤流失量对比。C因子作为抑制土壤侵蚀动力及估算土壤侵蚀模数的有效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其次,C因子不同于其他的计算因子,其中,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侵蚀性因子)、LS(坡度坡长因子)这三种计算因子均为自然因子,可控性不大,相比之下,C因子和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均为人为因子[2],最容易通过在人为的条件下改善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有效的整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940年,世界上第一个土壤侵蚀模型由美国学者Zingg提出,主要用于田间土壤流失量的计算[3];在1954年,WisChmeier最先提出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不久WisChmeier等人在1965年,又在USLE中规定了5个农作期,其基本形式是A=R·K·LS·C·P,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五个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环境指标因子,分别是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侵蚀性因子,LS为坡度坡长因子,C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这些因子的算法是由美国大量学者在40年间反复实验所得,在五个指标因子当中,前面三个因子又被称为自然因子,后面两个因子被称为人为因子,其中C因子主要是用来参考作物的覆盖度、耕种历史、生产力发展水平、轮作模式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在1978年新出的改进后的USLE模型中,新增了6个农作期,用来确定土壤流失比率表;同年,WisChmeier和Smith共同提出用四种次因子来进一步确定C值大小;在其后不久的1981年Dissmeyer和Foster对之前改进过的USLE方程再次增加次因子来研究林地地区;1985年美国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改进,提出了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4]。在我国,传统的预测模型或者野外定位观测需要从点的观察和点的记录着手[5],工作量庞大且繁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因此,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8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6],学者借鉴USLE/RUSLE的成功经验,建立了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根据中国实际将USLE/RUSLE的C,P两个因子变为B, E, T三个因子,B,E,T分别是用于水土保持的生物、工程、耕作措施因子。CSLE现己成功应用于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B,E,T因子的确定方法与C,P因子相似,在小区、坡面、小流域尺度主要依赖实验观测,我国己积累了相关查询表。在流域、区域尺度,B,E,T因子的确定依赖遥感影像与野外调查。B,E,T因子是C,P因子的中国化,其本质含义与C,P因子相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学者开发了基于GIS平台的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竞争模型InVEST模型[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1世纪,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其中土壤侵蚀问题尤为严重。在众多自然资源当中,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回来说尤为珍贵,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各个区域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问题,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8],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在黑河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土壤侵蚀问题,其自然和生态系统都受到了极大地威胁[9]

本文研究区域为黑河流域,全长821km,总面积为13万km2,南部为祁连山山区,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地理坐标范围介于东经98°00和北纬42°40之间[10]。流域气候主要受两风环流和极地冷气团影响,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上游祁连山区降水充沛,人口少,受流域的产流区,中游绿洲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是水资源的消费区,下游位于阿拉善荒漠,年降水不足 50mm,是生态需水区。因此植被因地形和气候的差异而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异性[11],进而由于植被分布差异显著造成的土壤垂直带谱性较为明显,土壤的盐化表现也呈现出不一致[12],最终造成的黑河各区域的土壤侵蚀情况各异,黑河流域水土侵蚀问题需要提出有效措施解决。

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四期影像,在RS和GIS的支持下,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C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这三年的C因子值的时空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