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语暴力现象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文献综述

 2023-10-19 03:10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微博、twitter、ins、NAVER)等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公共话语平台,其创造的开放性语言交流环境,为世界各地用户的“零距离”交流提供了可能。然而,网络舆论环境随之衍生出来的键盘侠、网络喷子、毒舌鬼等,把非善意的情绪戾气带到了公共事件的理性讨论范围之内。从2016年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2017年的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再到今年的网红saya被爆殴打孕妇、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新浪微博上引爆舆论焦点,网络暴力更是肆无忌惮地泛滥、充斥在大小热门事件的讨论当中。转观当下一些热门转发事件的当事人,或被攻击到体无完肤,或不堪重负甚至选择自杀,言语致“死”在新媒体环境下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网络暴力的问题,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目前,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三个:第一,从语言学、修辞等视角对网络言语暴力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第二,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交媒体中网络暴力的传播倾向;第三,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演变过程和产生机制,提出防范、干预措施。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相关人、事、物复杂程度的增加,网络言语暴力的传播又产生了新的制衡因素,学者们已经做过的研究也需要及时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需要结合新鲜实例做相关研究。本课题研究以新媒体环境中微博平台言语暴力出现的新变化问题为由提出,旨在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现阶段微博平台言语暴力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举措,争创文明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氛围。

2、研究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重庆公交车坠江原因”相关话题目前在微博上已达到14.6亿阅读、24.6万讨论热度,但将言语暴力与这则案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少之甚少。因此本文章主要是将沉默的螺旋、群体心理、反转新闻、意见领袖、把关人、观点的自由市场等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理论应用到相关事例中,通过观察分析传播行为、传播效果,力求为以上理论增添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2.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言语暴力问题能够敦促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推动相关平台完善用户审核、评论举报机制。

第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言语暴力问题能够给社会主流媒体以警示作用,社会主流媒体应严格遵守媒体人职业道德,不煽动、影响舆论走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