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内酯的抗抑郁效应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3-12-06 03:12

文献综述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据统计,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现有2 600万抑郁症患者,其中近10%~15%最终死于自杀并且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呈现出高发的态势。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目前认为中枢海马脑区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功能损伤是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理。诸多研究报道证实:在抑郁状态下,海马脑区表现出细胞损伤、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大幅度减少、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再生过程严重受损等病理现象,究其原因与海马细胞中BDNF生成的减少密切相关。目前的临床抗抑郁药多为化学合成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虽然种类不少,但有效率往往不足70%,且副作用不少,并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寻找和研制新型抗抑郁剂,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血栓,肺和肝的保护性能。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和抗病毒特性,在南亚和中国广泛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一组二萜类,已被报道在中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培养中对脂多糖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变性发挥保护作用(17)。据报道,穿心莲内酯促进细胞分化。 此外,穿心莲内酯对肿瘤细胞发挥促凋亡作用(20,21)。 这些发现表明,穿心莲内酯可能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抗神经炎症和神经保护作用,这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长期策略。最重要的是,穿心莲内酯能够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特异性Schwann细胞标记物S100beta;的基因表达。

因此,穿心莲内酯是否通过在细胞水平上具有促进BDNF等一系列营养因子的表达生产以及促神经发生作用而可能具有抗抑郁样效应?本课题将综合采用各种动物抑郁模型和行为学测试方法,对穿心莲内酯的抗抑郁样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1.Cryan JF, Holmes A. The ascent of mouse: advances in modelling huma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Nat Rev Drug Discov. 2005, 4(9):775-790.

2. 2.Cryan JF, Slattery DA. Animal models of mood disorders: Recent developments. Curr Opin Psychiatry. 2007, 20(1):1-7.

3. 3.Bourin M, Fiocco AJ, Clenet F. How valuable are animal models in defining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Hum Psychopharmacol. 2001, 16(1): 9-21.

4. 4.Yin X,Guven N,Dietis N. Stress-Based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Do We Actually Know What We Are Doing? Brain Res.2016, pii: S0006-8993(16)3065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