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姜黄素超细微粒的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4 09: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姜黄素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将药物包裹在无毒、无污染、可生物降解的药用高分子聚合物中制成药用复合微粒,具有提高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标靶性及药效等优点,是新型药物制剂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超临界抗溶剂(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SAS)过程在制备超细微粒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操作条件温各,对生物制品、抗生素药物和药物载体的微细化尤为适用[1]。

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姜黄素(Cur)是从姜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且毒性很低,小鼠的LD50gt;2gkg-1。近年来有关姜黄素各种药理作用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医药工作者的重视[2]。姜黄为常用传统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本品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L.)的干燥根茎,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能,传统中医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打肿痛[1]。姜科姜黄属植物约60余种,分布较广,盛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我国有16种,主要分布在东南至西南部。姜黄之名,始载于《唐本草》,后在宋代唐慎微的《本草图经》、明代李时珍的著作及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中都有记载。姜黄属植物主要包含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后者为二苯基庚烃类,有酚性与非酚性之分。其中,姜黄素(Curcumin)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成分,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而用于艾滋病的临床试验。此外,抗癌是姜黄素的主要药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肿瘤的作用已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得到反复证实,其具体抗癌机制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3]。

根据姜黄素溶解度低,导致生物利用度低的性质,可将姜黄素制成超细颗粒,而文献已有报道采用传统的喷雾干燥、乳化挥发法、相分离技术等得到微球。近年来超临界CO2抗溶剂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SAS)因具备溶剂残留低、溶剂可回收、产品粒径小、可控粒径分布、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医药领域,并成功应用于制备药物纳米颗粒、微细聚合物以及药物复合微球。国外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颗粒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已经有许多科研机构研制出各种超临界结晶装置。

二、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微球的基本原理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Supercritical Anti.s01.vent,SAS法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制备超细微粒的方法,特别适合于生物制品、药物载体的超细化制备等[4]。超临界抗溶剂(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SAS)法制备缓释微球的基本原理是把将要制成超细微球的药物和高分子材料溶于某一溶剂形成溶液,选择一种超临界流体(通常为CO2)作为反溶剂。这种反溶剂一般不能溶解溶液中的溶质,但能与溶剂互溶,当反溶剂与溶液接触时,反溶剂迅速扩散至该溶液,使溶液体积迅速膨胀,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大下降,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过饱和度,促使药物和高聚物结晶析出,高聚物以药物纳米颗粒为核心,通过传质和相转变在药物颗粒的表面附着生长,最终药物颗粒被包埋形成微粒或微球 。

本实验采用压缩流体抗溶剂沉淀法(Precipitation by Compressed Anti-solvent )即PCA,先将SCF经高压泵打入结晶釜,待温度和压力稳定后,利用输液泵提供较高的压力,经特制的喷嘴将溶剂喷射至结晶釜内 。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