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背景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临床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荨麻疹、肾病综合征、重症关节病型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社会经济影响。
随着雷公藤制剂的广泛应用,其毒副作用逐渐凸显。
研究证实,雷公藤制剂具有多脏器毒性,对肝脏、肾脏、脾脏、胃肠道等器官毒性显著,其所致肝毒性在相关文献报道中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首位,毒性及狭窄的治疗窗口是困扰其临床应用的关键。
雷公藤甲素(TP)是传统中药材雷公藤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有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癌症。
然而,高活性TP诱发的多器官毒性,特别是肝毒性,这严重制约了TP的成药和临床应用。
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和混合型。
胆汁淤积是肝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肝脏以及体循环内胆酸、胆固醇及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过度堆积,这会造成对肝细胞及机体的损伤,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胆汁淤积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最终只能通过肝移植来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与胆汁酸稳态密切相关,而核受体对胆汁酸稳态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受体是后生动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转录调节因子之一,它们在新陈代谢、性别决定与分化、生殖发育和稳态的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