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的黄芪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研究课题性质 radic; 基础研究应用课题 设计型 调研综述 理论研究背景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1]。
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保护心肌细胞,抗病毒性心肌炎,调节血压等[2]。
但黄芪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靶点较复杂,因此,本课题拟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讨黄芪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并对其进行大鼠体内的药效验证。
实验目的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掌握基本实验设计能力。
拟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黄芪防治心肌缺血药效作用研究,初步诠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协同作用模式,并采用心肌缺血大鼠体内药效实验进行验证研究。
实验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1.1黄芪成分筛选以黄芪为关键词,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全部化学成分,以口服利用度(OB) ge; 30% 和类药性(DL) ge; 0. 18为筛选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筛选。
利用TCMSP平台查询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所得的靶点需要输入Uniprot 数据库中,对靶蛋白基因名进行规范化处理。
1.2 心肌缺血疾病靶点收集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与心肌缺血相关靶点,建立构建心肌缺血靶点数据库。
1.3 网络构建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疾病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