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在我国,缺血性脑中风是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少负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饮酒、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等十大因素都可引起此疾病的发生。
为有效减轻脑疾病患者的脑缺血,临床需及时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但大量研究提示缺血再灌注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二次损伤,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导致脑细胞死亡,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使用一个稳定性高的动物模型来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I/R)的病理生理过程极其重要,此外动物存活率、脑梗死体积比、术后24h小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也需达到一定的要求。
肢体缺血后适应(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ostC)指在脑缺血后进行短暂的肢体缺血,据研究报道,脑缺血发生后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能发挥脑保护作用,也能提高实验小鼠的脑缺血耐受,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探究其影响机制对于未来临床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1]。
芍药苷(Peoniflorin,PF)是从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单萜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其中没食子酰芍药苷具有抗氧化,增强认知能力、改善内皮细胞,扩张血管的作用。
芍药苷中甲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对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生成系统生成的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2]。
单用芍药苷以及联合其它用药探究作用及机制均有相关文献,但还未有肢体后适应联合芍药苷对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文献报道。
研究内容实验采用健康小鼠,体重在20-30g,前期建立稳定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期进行肢体后适应预处理、给芍药苷预处理以及二者联用,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计算脑梗死体积比、脑重判断这一治疗的效果,再做Q-PCR,WB,全血分析探寻其作用机制。
研究手段(1) MCAO模型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使用改良线栓法:首先使用4%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剃颈部毛(剃干净且不能有伤口),将右侧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拨开,打活结,往上分离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后,对颈外动脉进行结扎处理,打两个死结,在颈内动脉上打活结,用胰岛素针刺穿颈外动脉上两个死结中间,用线栓插入,待线栓插入后,用剪刀剪断两个死结中间血管,将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形成一条直线,将线束插入到颈内,当线栓进入深度距离9~10mm 时感到阻力,用预留于颈内动脉的活结固定线栓,结扎颈内动脉,松开颈总动脉的活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