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奥沙利铂治疗小鼠结直肠癌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4 07:0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拟研究概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世界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的结直肠癌不易察觉,所以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这大大增加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奥沙利铂是一种二氨环己烷铂类化合物,属于第三代水溶性铂类抗癌药物,临床上主要一线应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原发肿瘤完全切除后的Ⅲ期结肠癌。早期Ⅱ期研究显示,单独用药有效率为20-25%,后续研究指出其单独使用有效率极低,与5-氟尿嘧啶/亚叶酸联合使用。但目前为止,奥沙利铂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奥沙利铂的药效学作用机制,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对于奥沙利铂用结加直肠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报道显示,奥沙利铂给药后可影响大鼠体内氨基酸代谢并具有一定的肝损伤作用,提示代谢调控网络可能在奥沙利铂作用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代谢组学是以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总和为研究对象,它能表现出生物体系整体功能或状态的最终结果。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系统医学、精准医疗及药物安全预警的研究中,为化疗药物疗效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二、研究方法

前期研究中,已经建立小鼠CT-26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监测给药后荷瘤小鼠的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 RTV)以及肿瘤体积(Tumor volume, TV)进行药效学评价,收集给药终点荷瘤小鼠的血清样本,进行基于LC-MS和GC-MS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检测。基于给药后荷瘤小鼠血清的代谢谱信息,依据OPLS-DA模型参数VIP值、非参数检验p值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精简。

通过RTV/TV药效学评价模型,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结果,考察奥沙利铂作用后对荷瘤小鼠体内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奥沙利铂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奥沙利铂用于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样本采集

选用18-20 g雌性BALB/c小鼠15只。CT-26皮下接种,细胞接种量为1106个/只。待肿瘤生长至400-500mm3时处死动物,分离瘤块使用眼科剪在生理盐水中剪至均匀的1mm3大小后,使用套管针接种至4-6周龄的BALB/c小鼠腋下,或采用组织匀浆技术研磨肿瘤组织,等体积接种至4-6周龄的BALB/c小鼠腋下。正常饲养至小鼠肿瘤体积约为100mm3后随机分组,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10只,溶剂对照组10只,奥沙利铂给药组40只(10mg/kg,每周2次)。

每周1.3.5量取瘤体积、小鼠体重,观察小鼠生物学行为;实验终点(21天)取小鼠血样,离心后-80度保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