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NPC1与ebola病毒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3-02-20 07:02

(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1 研究背景1.1 埃博拉病毒EBOV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RNA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EBOV 分为5个亚型,包括扎伊尔型(Zaire Ebola virus,ZEBOV),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SEBOV),科特迪瓦型(Ivory Coast Ebolavirus, ICEBOV),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BEBOV)和雷斯顿型(Reston Ebola virus,REBOV),其中ZEBOV对人类的致病力最强。

EBO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黏膜、含活病毒的血液、排泄物和污染用具等,潜伏期2~21天、通常5~10天之后引起发病。

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最为严重。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特别是巨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出血症状。

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极高。

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埃博拉病毒较为罕见,仅在西非地区流行爆发,因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药物和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

埃博拉病毒属于单链反义RNA 病毒目、丝状病毒科成员,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9 kb,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前者包括核蛋白(nucleoprotein,NP)、衣壳蛋白(包括VP24、VP40、VP30和VP35)、RNA依赖的RNA聚合酶L(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 L,RdRpL)和包膜糖蛋白(nevelopglycoprotein,GP)。

其中GP在病毒颗粒表面,决定病毒宿主嗜性等重要病原学特征; NP 蛋白与病毒基因组相结合,主要作用为维持基因组稳定、控制基因组复制及转录;VP35能够拮抗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中的研究重点之一;VP40为基质蛋白,主导病毒的出芽及颗粒形成过程。

病毒基因组两端为非编码区,在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复制及病毒颗粒的包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