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的QSAR模型的构建文献综述

 2023-02-12 09:02

肿瘤的靶向治疗是以肿瘤原癌基因产物或其信号 传导通路为治疗靶点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不断上市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只针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因此全身毒副反应较低,尤其适用于放疗、化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失去手术机会的 患者。

EGFR是酪氨酸激酶Ⅰ型受体亚家族的一个成员,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包括HER2/neu、HER3和HER4。

它们的受体均由三部分组成:胞外的配体结合区、由单链构成的跨膜区以及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区。

EGFR是许多正常上皮组织(如皮肤和毛囊)的组成性表达成分,在很多人类肿瘤中发现有EGFR的过量表达。

活化的EGFR主要与以下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途径,启动DNA复制,引起细胞增殖与分化,并介导 CLE调节细胞周期;PI3K-Akt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活化下游VEGF,促进微血管网生成;上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EGFR-STAT3)途径,使STAT3在许多肿瘤中活化,调节多种基因的活性,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凋亡。

EGFR信号转导途径在肿瘤细胞的增殖、损伤修复、侵袭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靶向RGFE药物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

靶向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已上市的有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厄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 和拉帕非尼(lapatinib、tykerb)等。

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同单克隆抗体不同,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EGFR胞内段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位点,阻断其与ATP的相互作用,继而抑制EGFR的酪氨酸磷酸化及下游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因此小分子抑制剂在特异性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