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摘要:2022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强调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浙江省2011—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产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结构化四个维度构建农业产业化的指标体系,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以农业产业化指标为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tata16.0软件对浙江省2011—2020年的农业产业化指标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有支持作用;然后根据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对策,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制度,夯实发展土壤;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业产业化;浙江省;
一、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可以定义为能有效和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初衷意在强调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现以较低成本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者提供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一概念最初被联合国用于“2005 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的目的是给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以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具有普适性、金融供给的平等性、金融服务的全面性等特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的融资难问题,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广大发展中国家将普惠金融用于减少贫困、解决低收入群体融资难问题。2005年后,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中国,中国政府将普惠金融扶贫用于新阶段精准扶贫,促使金融惠及广大农村弱势群体,对减少贫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乡村内部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2015 年底,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对普惠金融事业进行了更具体的部署。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村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障碍,借贷利率约束、准入限制以及准入结构等政策性问题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融资困难。社科院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指出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达3.05亿元。因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将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乡村地区,这有助于壮大乡村产业,打通金融服务于三农的各个环节。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形成和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但中国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一直以城市作为金融的优先服务对象,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此外,农业投资时间长、效益慢、风险高以及农民缺乏抵押资产、违约率高的特点,促使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的考虑而减少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近年来普惠金融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使农村居民能进一步享受普惠性金融服务,这对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的改善有重要的影响。数字金融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渗透性,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贷款流程的效率,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条件。
2005年联合国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2006年联合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倡议各发展中国家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后学者们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关文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以及普惠金融在减贫、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作用的研究。Beck(2007)等最早从金融减贫的角度指出金融发展能够通过经济增长和分配效应等对贫困家庭产生积极影响。 Dupas&Robinson(2013)认为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家庭储蓄,汇集更多的金融资源。促进消费和激励企业家的生产性投资,从而支持经济增长。陈建伟(2017)、黄倩等(2019)、Burgess(2005)等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减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张勋和万广华(2019)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但对农村地区的减贫效用随经济发展水平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且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但农村普惠金融不是福利救助,也不是毫无目的“漫灌”。它所帮助的是那些有发展潜力、有能力还本付息的群体。因此,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改善贫困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对于贫困程度更深的改善作用不显著。然而,李涛(2016)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受变量和样本选择的影响。罗斯丹等(2016)、黄敦平(2019)、顾宁(2019)等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