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是粮食大国。全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1],粮食收储库存粮食为4.78亿吨[2]。因此,粮食储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世界每年损失将近10%的储粮量,而在中国,储存期损失的粮食超过7000万吨[3]。因此,减少粮仓中谷物损失很重要。由于谷物中害虫的活动和呼吸作用,粮食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加速害虫的繁殖,导致粮食损失和质量下降,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机械通风是目前最常用的储存技术,它能通过调节粮食的水分及温度来安全储存粮食。但是不合理的通风会导致通风效率低下并造成电力浪费。并且,错误的通风方式会导致有害的通风,这不仅会加剧粮食损失情况,还会降低粮食质量。因此,根据谷物水分和发热以及谷仓本身制定合理的通风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外粮食通风技术的现状
机械通风技术用于对粮库粮食进行降温,降水和调质作用,国内外将其作为储存粮食和控制粮食品质的主要手段。在法国,大部分粮库都配有固定或者移动通风设备;美国农村几乎所有筒仓都配有固定式通风设施;日本、德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都广泛运用这一技术[4]十八世纪中期,就有一个容量九十吨的通风仓的记载,是以风车带动风箱进行通风[5]。我国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研究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主要集中于通风机类型、通风方式、通风控制、隔热材料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效果显著。一九九一年原商业部储运局制定了“机械通风技术规程”,于同年十月一日开始执行。这意味着我国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没有规范和借用他国的设计参数的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机械通风技术已经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目前我国机械通风技术不仅用于粮食的储藏,还应用于发热粮、高温粮,高水分粮的处理。实践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在保证储藏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最近十年,我国专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采取不同措施,通过粮仓实验探索出很多低温干燥湿粮的有效方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央储备粮三河直属库采用粮仓绿色处理机和移动式粮仓软式立体通风系统结合粮仓原有固定式地上笼风道,对堆高 6m 的散装高水分玉米进行就仓干燥、灭菌、防霉等系列处理,取得了良好的降水效果[7]。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粮食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粮食的贮藏技术手段,特别是机械通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利用通风技术,是现在研究机械通风技术的重要任务。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为粮食干燥过程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开发确保粮食贮藏安全、干燥品质、增效节能、实现数字化智能控制的粮食干燥技术与设备,粮食干燥技术由低级、粗放、耗能、劣质、落后,向以数字化控制为核心,实现人性化操作的高级、精细、节能、优质、安全、高效方向发展,已成为粮食干燥技术总体的发展趋势[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