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区建设居民获得感的形成机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2 06: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智慧小区建设相关研究

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概念和技术在小区层面的基础应用和体现。智慧小区是在小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引 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感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充分利用传感器、智能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数据信息的自动感知、采集、汇聚、整合和处理,集成小区内公共信息应用和家庭应用等,改善住宅功能,为居民提供绿色、节能、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

很多学者基于技术层面进行了智慧小区建设的研究。如阮有兵(2019)等采用改进的AdaBoost算法,设计了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小区门禁系统。闫萍(2019)设计实现了一个智慧小区防控管理系统,实现对车辆和人员移动轨迹的信息查询和监控报警功能。苏哲(2018)综合运用传感器网络技术、嵌入式开关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设计实现了集数据采集、分析、报警、上传、处理于一体的环境污染监测及报警系统。Haider et al.(2018)指出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有望成为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之一,并对其情境感知系统进行了改进。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在能源优化[6]、语音控制[7]、应急系统[8]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庞晓静(2019)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并构建了我国智慧小区的建设体系,包括建设思路与目标、整体框架与应用体系。周兆银等(2018)构建了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小区运维平台。张爱凤等(2015)开发出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慧小区手机管理系统,以满足小区业主和周边商户随时查看小区实时信息的要求。

同时,专家学者也对各个地区的智慧小区建设进行了研究。许维超(2018)阐述了广西智慧小区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内容、思路与方法,陈家海等(2018)则对广西某个具体小区设计实现了技术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工程实施。徐晨曦(2017)对北京首个智慧小区示范项目——顶秀青溪家园物业管理、建设过程、相关标准进行介绍。

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小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缺乏统计规划和顶层设计、智慧应用较少且处于初级阶段、对物联网等应用需求的挖掘还不充分等问题[9]。重庆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小区评价标准》,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也是国内首个智慧小区评价标准。

智慧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智慧小区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智慧社区建设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智慧小区与智慧社区是两个相异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建设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同时,在一些研究中,学者们对智慧社区的范围划分与智慧小区一致。因此,在课题研究中,也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黄一倬等(2019)的研究中提出,目前学界对智慧社区概念的界定大多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从智慧城市组成部分的角度探讨智慧社区的构成要素、运行模式及其与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模块的衔接交互,并最终落脚到社区生态的改善和居民需要的满足;二是把智慧社区看作是“智能建筑”或“智慧家庭”的延伸,从微观的、技术的层面向外辐射出覆盖范围更广且包含社会关系的智慧社区。本课题研究中,智慧社区概念界定的第二条线与智慧小区有更多相似之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