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如何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深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秸秆还田的效益,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首先阐述了秸秆还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概念,接着综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温度)、化学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以及土壤生物活性(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秸秆还田深度下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还田深度;土壤肥力;文献综述
#1.1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指将作物收获后剩余的秸秆,通过粉碎、腐熟等处理后,直接或间接返回田间的农业措施。
它可以弥补土壤有机质的消耗,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1.2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是指影响土壤肥力、水分运动、空气交换、热量平衡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性质,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1.2.1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容重、水分、温度等。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反映土壤的紧实程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