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青年文学形象研究
——以《鹿桥》未央歌为例
摘要:《未央歌》是鹿桥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战时的西南联大为背景,以一种抒情的笔调记录了青年学生的成长故事。以战争为背景的校园叙事,难免会携带战争的烙印,但《未央歌》却刻意消解战争影响,营造了一种浪漫祥和的校园氛围,实为特殊。本文试图从小说人物人格的完善过程切入,力图揭示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把握作者在青年时期对于人的认识以及其特有的对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思考与主张。
关键词:《未央歌》;青年形象;文化象征;人格完善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文学史而言,西南联大不仅包含着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那段历史,更包含着联大的知识分子的相关创作、行止及其文化精神的种种延续。史书上的理性叙述,虽然能够清晰记录下当年发生的种种事件,但也会很大程度上忽略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独特经历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转变,这种知识性的概括也展现出西南联大的校风以及组成这个校风的西南联大主体的青年们的整体形象和相貌。文学家对于西南联大的创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憾。他们从想象或者回忆中切入西南联大,通过描写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他们的优秀品格,通过人物内心是内心活动来架构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西南联大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事迹与人物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有很多,如宗璞的《野葫芦引》系列四卷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鹿桥的《未央歌》、董易的《流星群》两卷本(《青春的脚步》、《走彝方》)、海男的《梦书西南联大》、李广田的《引力》、王蓝的《长夜》等。其中,鹿桥的《未央歌》是最能展现西南联大青年总体面貌的作品之一。首先鹿桥本身便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本人的思想理念与西南联大所倡导的“通才教育”不谋而合,是联大校风的支持者;其次《未央歌》是他在初毕业时,因怀念昔日校园而创作的小说,其中不少人物都有其真实的原型,如伍宝笙的原型便是他的学姐祝宗岭。虽说从西南联大历史中走出的何兆武和熊德基都认为《未央歌》并未完全那个时代真实的境况,作者的确也有意在文中隐去了现实的因素,回避了40年代文学的时代主题,但他所呈现的属于青年人的思考,青年人精神世界的转变,乃至属于青年鹿桥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都极具代表性与特色。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