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鬼传》与《何典》鬼怪形象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3-04-18 11:04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选题缘起中国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的农业文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于自然天地的信仰影响了中国特有的神话传说。

中国地区本是信巫,秦汉时期则盛行神仙之说,而后小乘佛教传入中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在这些民间信仰的熏陶下,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是这样描述的: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这些志怪小说描写的鬼神妖怪等非现实事物,大多来自民间的鬼神信仰,其中奇形怪状的形象、虚妄怪诞的情节,则大都缘自于人们对于神秘鬼怪世界的好奇与恐惧。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志怪小说仍是为鬼怪而鬼怪。

到了隋唐,文人们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由此创作的传奇一体使志怪小说走向成熟。

宋元时期的志怪小说基本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明清之际,志怪小说的发展迎来另一高峰,较此前所发生的明显变化是:小说表面在描写鬼怪,实则借鬼怪写风土人情和世间百态,表达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需求。

具体来说,明清志怪小说一改魏晋志怪的朴实无华,包括不重修饰,故事性较为薄弱,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相对简单等特点,而是受到唐传奇的影响,更加重视情节的曲折性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魏晋志怪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明清志怪小说,除了《聊斋志异》《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其他作品因较少被关注而稍显冷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