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上的灰色行者:政策执行中的资源窃取及其治理——以霍尔果斯偷税地为例文献综述

 2023-08-11 11: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国内文献

文本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目标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和“按部就班”的,也不是“输入(资金、项目、政策)→输出(预期结果)”这样一个线性过程。政策文本的制定到政策面向直接对象的最终执行,往往要经过层级间的政策细化、变通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层级间的距离使政策目标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走样。

学术界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执行研究运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政策执行研究成为我国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领域,我国学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政策执行研究问题,意识到单独研究政策执行的必要性。学术界存在多种解释:一是从体制视角看,陈家建等指出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产生了国家政策与科层组织之间的摩擦,降低了政策执行力,导致政策被废止或执行走样。

2002 年,丁煌等针对中国本身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解读,意味着当代中国政策执行研究,已经告别了引入外国政策执行介绍的阶段,转向了详细研究本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刘圣中在 2008年出版的《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中,跳出了以往公共政策执行常见的个案研究,基于著名西方学者们所建立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互动模型以及博弈模型等模型的基础上,提炼了不同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政策执行模型。

有关我国税收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孙红梅、刘学之(2009)给出的定义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对税务行政相对人进行政策性优惠的经济调控手段。《税收优惠政策汇编》指出,税收优惠政策是实施经济调整的一种税收形式,税收优惠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一是税务机关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妥协;其次,纳税人对他们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并积极倡导他们的权利。简而言之,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特定应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的政府税收激励措施,以在特定历史时期实现某些经济目标。以此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等发展的一种税收手段。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方面的理论不仅较国内的早而且较为先进;政策的制定更加贴近现实、可执行性强,因此政策的执行效应更好,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晚,发展缓慢且不成熟,因此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都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关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果方面的著作少,关于地区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方面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可参考性差,由此导致国内学者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仍缺乏系统的思考。

(二)国外文献

政策执行(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可以追朔到年普瑞斯曼(与维尔达夫斯基(的一部关于探讨如何在政策与执行之间寻到更为密切的联系的著作。普瑞斯曼和维尔达夫斯基把“执行”定义为“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该目标相匹配的行动之间互动的过程”,以及“为获得期望的结果而刻意在因果链上形成相应链结的能力”。这个对政策执行的定义,主要是关注目标的设置和对所设置目标的实现。以此为开端,政策执行研究告别了传统意义时期而进入现代意义时期。公共政策过程在完成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之后就进入政策执行阶段。爱德华兹提出,政策执行是在沟通、资源、人员特点和官僚体系的前提下实施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查尔斯琼斯认为,执行是使一个政策生效的各种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配置资源、设立机构、拟定使政策内容生效的措施)、解释(将政策内容转变成可接受和可行的计划和 指令)和应用(提供服务、经费、工具等日常供应)三种活动最为重要。Klaus Gruuml;newald(2017)研究认为政策执行工作的开展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政府对于政策的执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而且还需要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政策执行工作的顺利的开展,研究认为在政策执行中可以采取麦克拉夫林的理论,促进政策执行效果的提升。

Catherine Riaux-Gobin,Andrzej Witkowski(2017)研究认为政策执行工作目前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在政策执行的研究中需要借鉴其他的经验,而且还需要采取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马斯梅涅和萨巴蒂耶提出的综合模式理论,研究认为这一模型对于政策执行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在政策执行中可以采取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