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对于教学风格的研究已经开始,对于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研究,并且编制了大量的教学风格测量表和教学风格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研究(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该阶段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风格的含义、类型、作用等基础理论;中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该阶段研究呈现出由整体转向局部的趋势,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近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阶段的研究由对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尤其近十几年来,对教师风格的影响因素,如教师的个性风格、思维方式、语言学习理念及课堂管理态度和理念等研究增多,教师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间的关系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并且侧重与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特别是教育专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教师教学风格方面,围绕教学风格为中心的研究成果慢慢出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时代呼唤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与此同时,现行的教师教学风格是否仍适用于新课改的要求,这个问题拷问着教学学者。
本次研究在理论意义方面: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之中的基础教育,纵观国内教学环境,包括教育部、学校、教师本人等都将精力放在如何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育人技能上面,忽视了比这两者更为重要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疏漏,因此从源头展开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实在有裨益。在此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一线教师在教学现状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使之对小学数学教学风格这个课题不再是干巴巴的认识,加深了对个性化教学风格的重要性的认知,也增添了对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这门课的感悟,并坚定了开展后续研究的决心。此外,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也多将研究重点放在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区别,自身的分类方法等方面,忽视了根据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风格的影响,也漠视个性化时代的要求。同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门艺术,教学风格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小学数学这个小切口出发,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风格,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在实践意义方面: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培养方面提出了合理的策略,这将在实践层面上为教师更快、更顺利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帮助,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实践依据。也希望能够为教师在启迪小学生心智,促进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核心概念界定
-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
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秋季,新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 2005年增加了江苏, 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目前,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近日,针对2004年首次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有重大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