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十日谈》看集体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换文献综述

 2023-10-20 10:10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为止,对《十日谈》所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与内容相关,研究《十日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00个故事所蕴含的爱情观、薄伽丘的宗教伦理观、故事中的女性思想和女性意识等等。例如黑龙江大学李琪的《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另一类主要涉及形式和语言。有总括性的叙述模式研究,或者对《十日谈》的叙述模式进行切分,选择一个角度例如框架结构,结合文本进行细读,林文琛的《十日谈框架阐析》就很有代表性。部分学者对《十日谈》中的讽刺艺术比较感兴趣,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林颖的《浅析十日谈的讽刺艺术特征》。第三类涉及东西方比较研究,例如河北大学郭秀媛的《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以上三类研究无一不是把《十日谈》作为一个孤立的文本单独研究,或者将《十日谈》与另外一个文本放在一起作影响研究。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三类研究是主流,尤其是针对《十日谈》中的100个故事所做的内容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若照此发展下去,对《十日谈》的研究将越来越细,正是体小而虑周的结果。因此,笔者不揣冒昧,试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希望为业已固化的《十日谈》研究现状注入一股新的气息。

众所周知,薄伽丘被誉为欧洲短篇小说之父,《十日谈》开辟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此之前欧洲文学以故事和诗歌为主,最初来源多为集体创作,例如神话和史诗。《十日谈》中的故事部分取材于民间故事,部分来源于历史事件、宫廷轶闻和佛罗伦萨等地的真人真事,但主要反映的则是当时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的社会现实。如果把《十日谈》放在宏观的欧洲文学史的层面上,不难看出它具有由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到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文人创作的转换的特点。研究这一转换,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欧洲文学从集体创作到文人独立创作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对《十日谈》在文学史上独特地位的有效发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即从欧洲文学史的宏观层面,从研究集体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换的角度,对《十日谈》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文本分析。颇有以小见大的意味。笔者碍于才疏学浅,无法纵横捭阖于整个欧洲文学史,对欧洲民间文学和欧洲短篇小说的研究自然也不如各自领域专业人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笔者的此篇课题或许可以说是为严肃的文学爱好者和不太严肃的学者之间架构了彼此沟通的桥梁。说得冠冕些,有点严肃文学普罗化的意思。

研究从欧洲文学从集体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转换,传统的路子是阅读大量的民间文学和文人作品,从广度求深度,但是操作起来未必人人都得心应手。此外,对《十日谈》的研究往往针对文本本身进行。自然,被誉为“人曲”的《十日谈的确有让人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资本。

因此,若想研究《十日谈》,却又不限于《十日谈》,那么本课题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思路。虽说“取巧”,却并不“投机”,因为经典是随时等待被阐发的,如若深入研究下去,未尝不能管中窥豹,从一滴水见出大海的风姿来。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十日谈》与东方故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7(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