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中的知青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2023-11-25 09:11

文献综述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文学界革新新力量积聚的旨在离开“十七年文学”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力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在这种大环境下,阿城在朋友、同事的鼓励下将自己在酒桌上叙述的故事写了下来。《棋王》自1984年在《上海文坛》发表以来,引起了很大轰动。阿城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曾说:“以我陋见,《棋王》尚未入流,因其还未完全浸入笔者所感知的中国文化,还属于半文化小说。若使中国小说能与世界文化对话,非要能写出丰厚的中国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统文化开始拥有了当代文学的建设意义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棋王》进行了多角度的文化阐释,不少人试图从作品的主题风格、文化内涵、叙事特点和成文细节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李尚徽在《浅析棋王的文化寻根》里就从人物形象、情节内容、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分析阿城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理解。还有潘萍萍在《阿城的棋王对传统文化的“背离”》中提出阿城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他对文化之根的探寻,然而却不仅仅在弘扬以儒道思想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隐含的批判。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而细分下来,在对这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传统文化上的“寻根”出发,通过人物形象研究这部作品呈现的中国道家庄禅文化的内涵和一种儒道相释的文化内涵。比如邓国均在《道家文化与棋王中的隐士形象——兼论lsquo;棋道rsquo;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就谈到,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棋王》,塑造了几位具有丰富道家文化意味的“隐士”形象。“这些lsquo;隐士rsquo;的言行,往往具有无我、无欲、无名、无为等突出特征。几位隐士所传承的lsquo;棋道rsquo;,在小说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传统文化中博弈生存之道的象征。”

第二个方面是不少学者从人物叙事角度,通过语言风格研究叙事风格和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比如李慧在《阿城小说中知青身份叙事分析》中分析了阿城作为知青作家,身心逐渐融入农村生活之中,找出知青和世世代代挣扎在土地上的农民之间的联系,进而思考作家在这种联系中所处的位置。还有张逾梦在《棋王的叙事特色》中从王一生的生活哲学与作品蕴涵的民族性、文化性,以王一生为为视角揭示《棋王》独特的叙事方法。

第三个方面是着重于小说文本,对《棋王》中众多人物形象的研究、探究诸多人物背后代表的文化内涵。比如雷育涛在《不一般的普通人——从人物形象看棋王的内容底蕴》中通过“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去真正理解“棋王”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在《棋王》中,阿城从“身心合一”的关系来理解、建构lsquo;棋王rsquo;,以lsquo;吃rsquo;讲lsquo;身rsquo;,以lsquo;下棋rsquo;讲lsquo;心rsquo;,成功地塑造了一个lsquo;身心合一rsquo;的lsquo;棋王rsquo;。在lsquo;棋王rsquo;身上不仅折射出阿城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也蕴涵了阿城真切的人生体验,更隐含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反思。”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谢奉伸在《小说棋王中“吃”的精神分析》中,以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王一生”对于“吃”与“棋”生活问题背后的精神状况,“吃”与“棋”二者背后的隐秘联系,影像塑造了王一生的道家文化人格。

资料编号:[68058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