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代表作,是一本从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大致如下:
(一)对主人公卢里的解读。庞琼的《异化的自我——库切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的解读》从性别、种族、身份的角度解读了作为男性、白人、教授的卢里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分析了从主人公自我危机到自我解构再到自我救赎的过程。宁显锦的《后殖民语境下<耻>中主人公卢里的浪漫主义情怀探析》从卢里的浪漫主义情结作为突破口,揭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白人在南非的生存现状和处境。池秋莹的切入点不同于前者,她的《从拜伦到特蕾莎——<耻>中卢里的转写》是以卢里创作的歌剧主角从拜伦转到特蕾莎的这一转变,分析视角变化在后殖民的南非的特殊含义。
(二)对《耻》中的女性角色分析。书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妓女索拉娅、卢里的学生梅拉妮、女儿露茜。《耻》的译者张冲在其序言《越界的代价》中指出,卢里对几位女性都有强行“越界”的企图,这是对女性权利的侵犯。吉曼青认为这些女性都是父权制社会中的“他者”。库切通过描写这些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来表现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强烈的压迫与控制,刻画了女性人物的“他者”处境和身份缺失感。堵文晖在《论<耻>中的女性角色》中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三位女性角色,认为她们虽然受到了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但是她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见解。
(三)对伦理的反思。作品中涉及的有道德伦理、动物伦理、生态伦理等。蔡圣勤的《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透视出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对南非文化人生存窘况的写真与思考。陈方方的《库切<耻>中的伦理反思》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切入,通过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关系探析《耻》中对人性的思考。
国外评论认为《耻》是一部具有严肃意义的非凡的小说,对它的研究有从美学角度展开的,有从情感塑造方面展开的,也有从分析作品的历史、政治意义角度入手的。其中,对伦理与政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也构成了库切作品主题涉及的重要方面之一。学者们对有关库切作品中所渗透的责任问题如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和罗斯玛丽·乔丽的《论白色南非写作中的殖民、暴力与叙事》都探讨了库切如何运用叙事策略来表现他者问题。
《耻》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无情地鞭挞了西方文明的残酷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要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回顾人类的历史,思考现在的生存环境。因此,对人、道德、伦理的关注依然会是《耻》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卢里与露茜这对父女的关系入手,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掌控,女儿的冷漠回应,甚至是反抗,这些都不是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不是正常的亲情的体现。本课题将透过这些亲情异化的表象,去探寻异化背后的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反常的“弑父(母)”“虐子”现象,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