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的化学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2 03:01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葎草是一种非常用中药,但因其治疗范围广泛,效果显著,又资源丰富,因此开发前景可观。其生物学分类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伦德勒和哈钦森分类法,为大麻科葎草属葎草Humuluascandens(Lour.)Mwrr.的干燥全草;按照恩格勒分类系统来定则为桑科中的大麻亚科葎草全草[1]。葎草共有二十多种别称,如葛葎蔓、葛勒蔓、割人藤、拉拉藤、穿肠草、拉拉秧、拉拉蔓等。葎草始见《唐本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多生于沟边、路旁、荒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味甘苦,性寒,无毒。有清热利尿,消瘀解毒的功效。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泻、痢疾、肺结核、肺炎等疾病,外用可治疗癞疮、瘰疬、带状疱疹等[2,3]。

现如今对于葎草的有效部位进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其有抗菌、抗肿瘤、抗炎镇痛及抗氧化等的活性,因此对于其有效部位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会有很大几率发现有效成分单体,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并且葎草的治疗范围广泛,对于不同的化合物的分离,富集也有利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使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药理活性进展。

2.分离方法:萃取、过滤等;

色谱法: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ODS、MCI、凝胶SephadexLH-20等。

3.波谱解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

三、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