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内容
革兰阴性细菌耐药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多药耐药、泛耐药甚至极度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播散, 给临床的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耐药细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eta;一内酰胺酶(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MDR)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其中, 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增长较革兰阳性菌更为迅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医疗相关感染的统计数据,2000年克雷伯菌属中碳青霉烯类耐药仅占不到1%,但2007年已经大幅上升到8%。我国2008年10家大型教学医院的监测数据显示, 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发生率分别高达36.6% 和61.0%。然而可用于治疗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新抗生素研发进度却极为缓慢, 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微生物学家认识到MDR革兰阴性细菌对公共健康的威胁更加严峻。
革兰阴性菌耐药常见表型和基因型
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为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贡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经常出现使用效果不理想的现象。beta;-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革兰氏阴性菌对该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的beta;-内酰胺酶主要是ESBLs、AmpC和MBL。质粒携带的beta;-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在质粒间及质粒与染色体间转移主要是通过转座子或整合子为工具实现的。整合子系统作为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可捕获和整合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细菌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治疗其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耐药基因以TEM型、CTX-M型为主。
临床耐药治疗问题以及针对阴性耐药治疗的药物选择
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方、单环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格兰阴性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随着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日益频繁的使用,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医院感染病原体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细菌、白色念珠菌、克雷伯菌属细菌。一些综合性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会更高。
1.铜绿假单胞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