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长久以来,疼痛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急性疼痛,临床上有许多药物可以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而对于慢性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癫痫药物、甚至吗啡类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并且存在着不良反应。因此,针对镇痛药物新的作用靶点的研究成为热点。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离子通道,首先于1989年在果蝇的视觉系统内发现[1],之后发现哺乳动物的不同组织里也存在该离子通道。TRP离子通道分为两大群七大类[2],其中以TRPV1目前研究最为丰富,于1997年由David Julius等人研究辣椒素受体是所分离出来(Caterina,1997)[3]。
TRPV1受体是TRP超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成员[4]。TRPV1,即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也叫香草酸受体亚型1(VR1),通常是指辣椒碱受体,是一种对Ca2 有高渗透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5]。TRPV-1存在于中枢与周边神经系统的许多地方,主要功能是作为疼痛的感知,传输和调节的作用。TRPV1可直接由伤害性热(gt;43℃)及促炎性神经肽激活,产生痛觉。此外,在炎症和缺血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pH值条件,辣椒素受体可被激活和致敏导致疼痛(Palazzo E,2010)[6]。由于TRPV1在伤害感受(疼痛感受)和炎症应答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TRPV1有可能成为治疗疼痛的重要靶点[7]。
通过对TPRV1的大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型镇痛药物靶点。近年来,TRPV1的研究开启了治疗疼痛的新领域[8,9,10],也有许多的临床试验进入第Ⅰ期和第Ⅱ期。最近研究发现,TRPV1拮抗剂伴随副作用,如体温过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进而研发高效、无体温过高副作用的TRPV1拮抗剂显得尤为重要,因而TRPV1拮抗剂的结构改造成为目前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研究思路
通过阅读文献及对TRPV1拮抗剂及其类似物的研究,常见TRPV1拮抗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A. 芳香基与氢键受体(HBA)的相互作用部分,B. 与氢键相互作用部分,C. 亲酯性侧链部分。三部分之间通过不同连接子连接在一起[11]。
亲脂性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的结构与TRPV1拮抗剂中芳香基与氢键受体(HBA)的相互作用部分相近,所以采用拼合原理将阿司匹林拼合到TRPV1拮抗剂中,这样一方面封闭羧基,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副作用;另一方面,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避免了TRPV1拮抗剂引起的体温升高,实现对体温的调控,使其共同发挥镇痛作用。
合理设计及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以后,通过对生物活性测试,分别测定化合物的TRPV1拮抗活性,镇痛活性,对体温的影响,以及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从而确定新型TRPV1拮抗剂是否既有镇痛活性且不会引起体温升高副作用。
三.研究方案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