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模型的建立及药效学研究李冠杰 1044919研究背景: 心动过缓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
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发病相差较大,限制了疾病机制的研究。
心动过缓指成人心率低于 60次/min,为临床常见疾病,是心律失常的一种。
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异位节律、心房纤颤伴慢室性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自身节律等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其产生原 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生理性的心动过缓一般为正常人,如长期参加体育锻炼或强体力劳动者的一些生理心理变化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病理性心动过缓主要由药物、全身性疾病或心脏血管疾病导 致,如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及麻醉药等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疽;心脏血管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传导阻滞是由于心脏房结或心肌的病变,使窦房结发出的命令不能下传。
传导阻滞分3度Ⅰ度较轻,可无症状,只有在心电图检查时才能发现;Ⅱ度是有少数命令不能下传,病人常有心脏停跳感;Ⅲ度最严重,所有的命令都不能下传,心跳每分钟20~30次很不规则。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常见于常人,心跳虽然缓慢,却有力而规则,且每分钟不低于50次,心排血量不减少,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临床上,心动过缓可采用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方法进行治疗[1,2],虽然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由于此法费用较高且手术成功率有限,并不为大多数患者首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