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设计与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17 11:01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癌现已成为男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且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

研究发现,亚裔人从本土移居到美国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表明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生。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前列腺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早期前列腺癌依赖于雄激素生长生存,临床上多采用去势疗法(手术去势和药物去势)治疗,但该疗法有诸多副作用,如导致性功能降低、嗜睡、骨质疏松等,经去势治疗的前列腺癌12~18个月后还易复发为难以治疗且极易导致患者死亡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目前临床使用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类:1)激素类药物。

包括去雄激素药如促黄体酮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曲普瑞林,LHRH拮抗剂阿巴瑞克,17alpha;-羟化酶/C17,20-裂解酶抑制剂阿比特龙;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比卡鲁胺、氟他米特、尼鲁米特。

2)细胞毒药物。

包括作用于微管的药物卡巴他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米托蒽醌,干扰DNA合成的药物雌二醇氮芥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发小红书推广免费获取该资料资格。点击链接进入获取推广文案即可: Ai一键组稿 | 降AI率 | 降重复率 | 论文一键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