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或解决的主要问题: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大精酸共晶的含量,以进行大黄酸和精氨酸结晶动力学研究。
采用的研究手段:将一定比例的大黄酸和精氨酸加入溶剂中,震荡至充分溶解,观察晶核的形成,并用HPLC法测定大精酸共晶的含量,从而进行大黄酸和精氨酸结晶动力学研究。
文献综述:
大精酸结晶动力学研究
摘要:大黄酸类化合物不溶于水,且不易被人体吸收。药物分子与共晶试剂通过自组装形成共晶后,不但可以增加药物分子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而且还可以改善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吸湿性和机械加工性能。
关键词:大精酸 共晶 超分子 结晶
共晶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结晶过程作用的结果,是多项、多组分的传热和传质过程,控制变量较多且机制复杂。结晶母液中的晶粒数目、粒度以及粒度分布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共晶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和系统中流体力学、粒子力学及溶质与溶质、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结晶环境可能会引起药物分子和共晶之间形成内部分子间力的差异,引起药物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了药物粉体流动性、可压缩性、凝聚性质等粉体特性差异以及溶出速度、稳定性等质量差异。了解药物制剂领域中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和分子现象,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很重要的。
溶液中沉淀析出晶体的前提是,溶液中有过饱和溶液存在,溶液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固体)。溶液达到过饱和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晶体形成的驱动力,过饱和态增加会使晶体生成的诱导期缩短并加速晶体生长速率。
晶体生长的过程一般分为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溶质分子凝固成固体还包括分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的晶格中。在过饱和溶液中首先形成晶核,实质上,在饱和溶液中,晶核是处于一种形成-溶解-再形成的动态平衡之中,首先形成的亚稳定态的晶核,这些初始的亚稳定态的晶核必须成长到大于临界成核半径,才能够稳定存在,继续长大成为稳定的晶核,否则它们会被再溶解或者消失,由Kelvin公式可知,微小的晶核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所以晶核如果不足够大,便不能稳定存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