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及方案
大黄酸属单蒽核类1,8-二羟基蒽醌衍生物,含有2个羟基和一个羧基,极性较强,具有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为咖啡色针晶,升华后为黄色针晶。不溶于水,能溶于吡啶、碳酸氢钠水溶液,微溶于乙醇、苯、氨仿、乙醚和石油醚。
共晶是活性药物成分(API)与其他生理上可接受的酸、碱、非离子化合物,通过氢键、范德华力、pi;-pi;堆积作用、卤键等非共价键作用下结合而成的晶体。它本质上是一种超分子组装系统,是热力学、动力学、分子识别的平衡结果。在分子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间的互相作用以及空间效应影响超分子网络的形成,而超分子网络又直接影响了晶体的构成。
有文献表明,大黄酸在水中溶解度不高,但经吸收进入血液后,血药浓度迅速升高,然后又急剧降低,这也就意味着大黄酸的治疗的弊端。通过共晶技术,可以使大黄酸容易被吸收,且其释放速度稳定,血药浓度持久,使药物的副作用及病患的花费大大降低。
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一、筛选大精酸的合适制备工艺,二、控制晶体的晶型,得到一种稳定的、高效的形态。
研究内容:
大精酸是由大黄酸和L-精氨酸形成的共晶物。在体内释放出大黄酸和L-精氨酸,前者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对抗糖尿病的炎症因子,缓解糖尿病病变。L-精氨酸是NO的前药,在eNOS作用下生成NO,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功能改善。大精酸的上述功能,使它具有明显的对抗糖尿病及其诸多并发症的药效。
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晶形式对其药物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溶解性、稳定性、分散速率、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通过对药物共晶的物理性质的详细研究之后表明,它确实与纯的药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对于药物活性成分,由于很多都带有能够形成氢键的官能团,具有很强的形成氢键或方向性的非共价键的能力,大部分药物分子或离子也都有包含外部分子识别位置,意味着它们倾向于形成多晶形和溶剂化物,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官能团的存在,使得它们成为形成药物共晶的理想选择。
大部分药物活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多晶形现象,药物分子易于形成多晶形化合物或溶剂化物,这两种形态的药物复杂多变,难以控制。药物晶体的多态性在制药工业中特别常见,不同晶形意味着不同的药效,对于这种药物,提高晶体的定向制备必然会提高单位药量的药效。
药物共晶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过饱和溶液共结晶法、溶剂重结晶法、升华法、从熔融物或者膏状物结晶法、固态研磨法(solid-stategrinding)等。溶剂重结晶法通过溶剂缓慢蒸发或者冷却的方式制备药物共晶。在一个含有多种组分的溶液中,如果2个分子结构中含有可以形成氢键的官能团,且这2个分子间的氢键比其他分子间作用力强,那么通过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药物共晶则具有热力学优势。热溶剂法,在溶剂热反应中,一种或几种CCF溶解在溶剂中,在液相或超临界条件下,反应物分散在溶液中并且变的比较活泼,反应发生,产物缓慢生成'该过程相简单而且易于控制,并且在密闭体系中可以有效的防止有毒物质的挥发和制备对空气敏感的CCF'另外,物相的形成、粒径的大小、形态也能够控制,而且,产物的分散性较好'在溶剂条件下,溶剂的性质(密度、粘度、分散作用)相互影响,变化很大,且其性质与通常条件下相差很大,相应的反应物(通常是固体)的溶解、分散过及化学反应活性大大的提高或增强'这就使得反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另一种常见方法是固态研磨法,即通过在研钵或球磨机中研磨来制备共晶。在最近的报道中,有人尝试了溶剂滴加研磨法(solven-tdropgrinding,SDG),通过在混合体系中加入少量适当的溶剂来制备药物共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