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近几年在抗肿瘤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多个以BTK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被FDA或NMPA批准上市。
但由于目前该类药物对EGER,TEC等多种激酶均具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其毒副作用相对增强,同时,为克服已上市BTK抑制剂的耐药性,研究结构新颖,具有较低毒副作用,并具有克服BTK抑制耐药性的小分子药物,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实验方法:本项目通过虚拟筛选,发现一类结构新颖的含有4-氨基噻唑母核的苗头化合物,为进一步提高其活性,需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并通过生物活性的测试,研究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为最终开发结构新颖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提供基础。
文献综述:BTK激酶具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构象,两种构象对于药物研发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BTK激酶具有五个区域,一个PH结构域,一个TH结构域,一个SH3结构域,一个SH2结构域还有一个C末端结构域。
PH结构域与斑点蛋白同源,后者负责质膜的靶向和形成同二聚体,其每个分子在结合口袋中结合磷脂酰肌醇。
beta;1-beta;2环中特定插入BTK内的Lys18侧链能够与磷脂酰肌醇的二酰基甘油部分形成氢键。
beta;5-beta;6环构成二聚化界面。
TH结构域与PKC-b结合,SH2和SH3核膜的穿梭信号(NLS,NES)控制着它们在细胞内的定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