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对乙酸乙酯部位的二萜类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化学结构;探讨毛萼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的药理协同作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研究手段:先后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并将乙酸乙酯部位进一步经硅胶、ODS、Shephadex LH-20、MCI等柱层析,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NMR、MS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分离得到化合物。
文献综述:
毛萼香茶菜中二萜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Dunn.) Hara]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俗名火麻根、黑头草、虎尾草、大马鞭稍等。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南部、四川西部及广西西部,生于海拔750-2600米的山坡阳处灌丛中。毛萼香茶菜的根、叶均可入药,民间常用其叶治香港脚,根止泻止痢。除此以外,以毛萼香茶菜为主要成分的毛萼香茶菜清热利咽片也已上市销售。
毛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尽管开始研究较晚,但得益于现代分离与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历时30余年的植物化学研究已发现毛萼香茶菜主要含有二萜、三萜、黄酮类成分,尤其富含贝壳杉烷二萜。而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平台的发展和进步,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抗肿瘤,抗菌,抗炎及降血压等作用。
1 化学成分
从1976年开始,我国学者孙汉董带领团队开始对香茶菜属植物开展植化研究。但直到1982年,学者们才开始了对毛萼香茶菜的首次提取分离。经过三十余年的植化探索,人们发现毛萼香茶菜主要含有二萜、三萜、黄酮类成分,尤其富含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
1.1二萜类
从1982年王宗玉等首次报道并确定了云南昆明地区毛萼香茶菜干燥叶乙醚提取物中的2个二萜类化合物eriocalyxin A-B开始(1),截止到2015年陶晨等从贵州地区毛萼香茶菜干燥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的10个二萜化合物(2)。数十位学者共从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得到86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4个对映-贝壳杉烷二萜,2个对映-贝壳杉烷二萜苷,8个对映-松香烷二萜,1个对映-松香烷二萜苷,1个对映-阿替烷二萜。由于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结构复杂多样,根据孙汉董教授所著的《二萜化学》,以C-20位氧化与否,骨架中碳-碳键的断裂方式,碳的降解重排情况,可将贝壳杉烷类二萜分为以下七种类型:C-20未氧化的和氧化的贝壳杉烷二萜;断裂、降解和重排的贝壳杉烷二萜;贝壳杉烷二萜二聚体和贝壳杉烷二萜苷。而经过调研,毛萼香茶菜中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主要是C-20氧化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以及断裂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因此,本文将毛萼香茶菜中的二萜类化合物以更为细分的分型方式综述如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