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科一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7 02:01

杜鹃花科一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选题背景

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 D. D on)植物,别称兴山马醉木、长苞美丽马醉木、泡泡花、红蜡烛树,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灌丛中。该植物被羊、牛、马等动物采食后会出现流涎、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后躯麻痹等中毒症状。外用于乳腺炎、恶性溃疡、跌打损伤、皮肤痰痒、尊麻疹、疮疖。鲜叶汁可杀虫, 用作洗剂可治人的癣疥和毒疮。[1]

马醉木属(Pieris)是杜鹃花科中一个分布比较狭窄的属,全世界共7种,分布东亚和北美。我国有3种:马醉木(Pieris japonica)、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和长萼马醉木(Pieris swinhoei),分布于西南部至东部。[2]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为灌木或乔木,约103属3350种,分布极广,全世界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中国西南山区被认为是全国也是全世界杜鹃花属分布中心,不少被引种到欧美,成为当地著名庭院花卉的亲本。[3]

杜鹃花科植物中包含许多有毒品种,主要集中在马醉木属(Pieris D.Don)、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木藜芦属(Leucothoe D.Don)、珍珠花属(Lyonia Nutt)、金叶子属(Cribiodendron W.W.smith)和山月桂属(Kalmia)。早在19世纪,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就开始了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对其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有了系统的认识。文献报道杜鹃花科植物有毒品种中含有一类二萜类化合物——木藜芦毒素,这种二萜化合物不仅具有独特的骨架结构同时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比如:杀虫作用、神经系统作用、心脏毒性、免疫活性、止痛镇静作用等。

杜鹃花科二萜是该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得最为深入的一类化合物,目前杜鹃花科植物中已经分到10种骨架的一百余个二萜类化合物,从生源上都是来自于对映贝壳杉(ent-kaurane)型二萜,大多数骨架则是由木藜芦烷型转化而来。(图1)

图1 杜鹃花科中的二萜骨架及其可能的生源关系[4]

近年来,有报道美丽马醉木中一些二萜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数据。2000年,汪礼权等对美丽马醉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的到了四个二萜类化合物。采取的分离方法具体操作为:美丽马醉木叶20 kg ,干燥,切片, 以95%乙醇热提取。提取液浓缩得浸膏,然后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得化合物1 和2 ; 正丁醇部位经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反相柱层析得化合物3 和4 。(图2

图2 化合物1~4的化学结构式[5-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