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1. 对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 13273实验室保存菌种复苏,筛出最佳菌株并对其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2. 研究初始PH、添加外源金属离子、诱导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双氢青蒿素生物转化得率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摇瓶转化最佳工艺,为进一步发酵罐中试提供参考。
通过实习期间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生物转化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土豆培养基和豆粕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操作、微生物固体培养基保存和液体培养等基本实验技术,锻炼科研思维,学会使用EndNote、GraphPad等专业数据处理软件。
主要研究手段:摇床摇瓶转化、显微镜、液液萃取、硅胶柱层析、HPLC-ELSD检测。
文献综述:双氢青蒿素生物转化的条件优化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叶中提取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是一种环氧化的倍半萜内酯,独特的过氧桥结构以及优良的抗疟活性,成为世界抗疟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
以青蒿素为原料,先后合成了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蒿乙醚等一系列优良的青蒿素类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相关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青蒿素类药物简介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且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急性疟和脑疟有效。
青蒿素的溶解性差、半衰期短及生物利用度低等严重限制了其发展,而且由于过氧桥基团的不稳定性,目前对青蒿素类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中极易破坏目前青蒿素衍生物除双氢青蒿素外,有90%以上的青蒿素衍生物是以双氢青蒿素为母核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得到的。
研究以及临床结果表明青蒿素衍生物相比于青蒿素具有更强的抗疟活性,诸如蒿甲醚、双氢青蒿素、蒿乙醚、青蒿琥酯、青蒿酯钠等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