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28 11:01

一、研究背景

Click chemistry[1]一词在2001年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Sharpless提出,它是一种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的新方法,是继组合化学之后又一给传统有机合成化学带来重大革新的合成技术。这些反应易于操作,并能高产率生成目标产物,很少甚至没有副产物,在许多条件下运作良好(通常在水中特别好),而且不会受相连在一起的其他官能团影响。点击这个绰号意味着用这些方法把分子片段拼接起来就像将搭扣两部分喀哒扣起来一样简单。无论搭扣自身接着什么,只要搭扣的两部分碰在一起,它们就能相互结合起来。而且搭扣的两部分结构决定了它们只能和对方相互结合起来[2]。目前,该技术已渗透到先导化合物库的建立、新药开发和聚合物的合成等领域。

点击化学是一种实用、可靠的模块化方法,应用范围广、产率高、立体选择性好, 通常还具有较高的热力学驱动力,使反应迅速,并得到单一产物。因此,它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它应用在药物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目前研究的领域中,铜(I)催化1,2,3-三唑形成叠氮和末端炔烃是一个特别强大的键合反应,由于其可靠性、特异性和生物相容性。反应产物不仅仅只是被动的连接,他们可以与生物靶向分子通过氢键和偶极子的形式相互作用[3]。

点击化学的提出,顺应了化学合成对分子多样性的要求。其核心是利用一系列可靠的、模块化的反应生成含杂原子化合物。

近年来,点击化学的目标和思想,在非催化及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环加成反应中体现得最充分。前者由A. Michael于1893年[4]第一次报道,并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Rolf Huisgen[5]的研究中得以透彻理解并确立为一类重要的新反应。

2001年,丹麦的Meldal研究组[6]与美国的Sharpless研究组[7]分别独立发现了铜催化反应(Scheme 1)。通常用缩写AAC(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代表非催化的过程,用CuAAC代表铜催化的过程。

Scheme 1

由叠氮和炔形成三唑的反应。铜(Ⅰ)催化可以使Huisgen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8]的反应速度提高106倍,使筛选化合物库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两个亚基形成一个1,4取代1,2,3-三唑体系,这个进程只需水介质而不需要任何保护基团,使化合物筛选可以直接从反应混合物中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