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28 11:03

绿色信贷对安徽省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自我国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金融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促使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在国内众多省份中,安徽的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相对较好,目前尚处于绿色金融的前沿,但是绿色信贷政策相对不够发达,尚有部分银行并未响应绿色信贷政策。故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与实证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绿色信贷规模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本文先论述了安徽省当前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在总结分析当前国际上对绿色信贷的看法,最后运用实证分析,选取了2012至2019年安徽省实施了绿色信贷的8家银行数据为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银行经营绩效确实随着绿色信贷的规模的扩张而提高的结论。并从此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对安徽省绿色信贷政策在银行间的推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安徽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

环境融资或可持续融资即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一部分,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在信贷风险审批环节中加入环境风险这一因素,大大提高了对于从事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或项目的支持力度,予以低利率的政策优惠;并拒绝对于高污染行业进行信贷业务,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抑制,控制了环境污染源。《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一文件是中国人民银行、原银监会和中国环保总局联合在2007年出台的,这一文件将绿色金融这一概念第一次摆在台前,这份文件确立了金融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支持环保与控制污染业务,并且以信贷的方式资助绿色产业。由于商业银行是最早一批响应国家绿色金融号召的行业,故至今绿色信贷的发展成为了绿色金融的主流。在政府的号召下,对钢铁,铝制品等高污染行业进行限制,对于信贷的流向做了调整,对于信贷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促使绿色金融迈向正轨。我国积极影响论认为: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核心竞争力,改善经营现状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提高了银行的经营绩效。持此观点的学者有李利霞,李爽爽,孙光林,何凌云等等。而对于影响持有消极态度的则认为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会在短期内收益有所下降,长期负面作用可能会降低,但总体对于银行的经营是不利的。在这类学者的研究中,绿色信贷与盈利的关系呈现显著负相关,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负面效应会逐渐下降。

张长林,张玥(2019)采用bootstrap建立分析了绿色信贷对于银行的影响得出,在政策不完善下,对于声誉的影响将大大提高银行的绩效,因此绿色信贷在长时上也对绩效进行了提升。陈科(2019)做了对于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研究,创造了博弈模型并以此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三方对于绿色信贷具有正向的影响。郭文伟和刘英迪(2019)分析了近年来13家银行的数据得出了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大型企业那样的根基,实施绿色金融反而降低了其收益能力。雷博文和施波(2019)利用实验支持了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正向影响的观点。宋亚伟在比对了社会效益与非社会以后得出了绿色金融利于企业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张林、连永辉(2019)认为,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会显著影响银行的收益率,而这种影响在面对中小银行时将会更加明显。张琳,廉永辉,赵海涛(2019)在研究了29家上市银行以后认为绿色信贷在实行的当期是没有对于财务进行很明显的影响的,而在长期看来则是有所改善,故对于财务的影响应当有延迟,并非立即就能收获效果。庞婧(2021)对于绿色信贷经营绩效研究方面希望找出究竟是声誉还是规模对于绩效做出了影响而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绿色信贷在规模和绩效方面都对上市银行做出了影响。王嘉(2020)将视野扩展到世界,综合研究了中国和美国实行绿色信贷和赤道原则的银行,认为绿色信贷在全球意义上都是对银行做出了有利的影响。这表明了除了少数学者之外,大多学者都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利大于弊,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不尽然相同。少部分学者使用博弈论,采取博弈论的学者还在一方面提到了消费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如果宣传成功,使得消费者能够自觉的支持绿色信贷,态度坚决的抵制不良产业,这将大大提高银行对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将促使银行大力支持绿色信贷政策。因此部分学者将消费者加入到计算中,形成企业、政府、银行、消费者四方的博弈。

国外对于利用金融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开展较早,对于绿色金融的分析模板已经相对统一,作为绿色信贷的参考,赤道原则也是重要的分析对象。关于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的声誉以及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也在国外的学者研究范围之内。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颁布《超级基本法案》,这是可持续金融发展理念的初次现世,“赤道原则”在2003 年 6 月 4 日被提出,随即学者们开始重点研究此方面,学者们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采用赤道原则进行投资时,应综合评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使其保护环境,这一理念是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实施的最初依据,并成为后来实施的根本依据。当前对于绿色信贷的影响的讨论有两种观点,分为积极影响的论点与消极影响的论点,国际范围内以赤道原则来定义绿色信贷,积极影响论的学者们通过研究表明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显著提高,且大多认为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提升在于长久声誉的提升以提高盈利。在调查中发现,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在短期内相比于未实施的经营成本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应的产生了良好的声誉,长期来看是提高了经营绩效。而从媒体方面看媒体对于绿色信贷的正面报道越多则商业银行会更积极响应政策,并提高其经营绩效。消极的影响则是认为实施了绿色信贷的银行在短期内提高了经营成本,不利于长期发展。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验则证明当商业银行成为赤道银行以后虽然履行了社会职责,但是贷款增长显著下降,利息收入也显著的下滑。

总体而言,国内外普遍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和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打成一致的最终结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一定是正面的。当前在国际上的主流想法便是,绿色信贷确实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业绩声誉以及影响力方面,发行绿色债券对于银行的影响方面是研究的热门。认为要解决绿色金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在定位、引导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时,应选择尊重市场主体的方式,将绿色因素融入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运作,平衡信贷的短期性和长期性以及盈利与公益的匹配关系。实行绿色信贷的银行可以收到声誉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并非即时的,在这钟隐秘的提升开始显现之前容易打击银行对于绿色信贷的信心因而减少对其的关注。对风险控制的影响主要通过偿付能力和破产风险来描述,或通过银行业绩间接反映。绿色信贷的间接效应导致的银行发展初期的经济问题,利润低下的效应等则需要国家制度的引导,企业制度的创新,总而言之,绿色声誉对于当下的影响较为有限,而在长期看来,是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的。本文认为,并非需要一味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只是在适当范围内扩大可以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在其中找寻平衡点才是当前银行该寻找的道路,绿色信贷这一非即时收益的特点确实容易促使银行转而投入其他速收项目。本文在文献的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从平衡点出发,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度细化研究,仅仅以安徽的商业银行作为切入点,从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以绿色信贷的规模作为指标,在收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后,对安徽省推进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提供支持,证明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