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精神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体现文献综述

 2023-10-07 03:10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音乐欣赏课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途经。在2001年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感受与鉴赏”定为课程内容领域一,而在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将“鉴赏”换成了“欣赏”。由此可见,音乐欣赏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这方面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比如音乐欣赏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教师对音乐欣赏理解存在误差等。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具有审美育人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能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效的掌握和应用课堂教学手段,是影响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采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去激发中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用性,是许多音乐老师需要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本次文献实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得知名优秀文章,由于文章太多就以一下两篇文章为例进行综述:

1.刘引.怎样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48-49.

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论述了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教师教学问题;二、音乐欣赏课被其他课程挪用;三、学生的学习问题。其次,就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如何上好一节中小学的音乐欣赏课的建议。

作者观点一:教师要抛弃过去音乐课堂强调按照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的观点。明确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是一门以走进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为主体,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课程。教师对于音乐欣赏的认知必须有所改变。作者观点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曲目选择灵活化,教师素质全面化。教师要从“主角”转型为“配角”、从“主导”转型为“引导”、从“掌握教学”转型为“促进教学”,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改善。教师在选择曲目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偏爱和喜好,例如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中小学教师也必须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课堂将无法开展,也无法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笔者观点与作者观点大致一致,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这一方面,首先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吸引到音乐欣赏课堂中来,所以课堂内容要新颖,要与时俱进,像在文章中提到的教师在介绍“小提琴”时候,可以在优秀的流行音乐或中小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中,找到小提琴配乐的音乐作品欣赏,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全方面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是极为重要的,希望笔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音乐欣赏成为一门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课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