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类课文有效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文献综述

 2023-11-24 05:11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1、寓言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其发展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它具有比喻性、教育性、讽刺性的特点,寓意明确,结构简单,语言精练。
2、寓言类课文
即教科书中收录的寓言体裁课文。受“西学东渐”影响,以动物寓言为主的外国寓言开始被引入中国课堂。1840年,英国人罗伯特汉译的《意拾蒙引》被香港一些学校用作教科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寓言集第一次被用作学校教科书。此后,教科书、课外读物中渐多地编入伊索寓言和中国本土寓言。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寓言开始大量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科书中。
3、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量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从有效性的层面来说即为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寓言教学价值的研究
寓言本身,存在教学价值。莱辛在《论寓言在学校中的功用》中指出寓言对儿童具有启迪作用,能够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思维能力。陈蒲清在《寓言教学与思维素质》中进一步深化了莱辛的的观点。他认为寓言的双重结构是沟通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桥梁,而教育者可以利用寓言这一特点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寓言: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一文中陈岳纯从美育价值、认知价值、德育价值、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民族文化教育价值五个方面阐释了寓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的独特价值。戴奕则在《小学语文寓言编选情况及教学现状研究》中由思想层面到行为层面地从思维发展、道德教育、习作训练三个方面表述了自己对寓言教学价值的看法。谢印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的作用分析》一文中分析认为寓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人生,感悟哲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生活,探索事物。梁昌辉也在《小学寓言教学的价值分析与策略探讨》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寓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对故事的讲述力和理解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使其获得人生感悟。
2、寓言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反思
李峰燕在《关于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中指出寓言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重“义”轻“文”,过度强调寓言的寓意而淡化了故事情节;2、教师没有正确看待学生对寓言的不同理解;3、寓言教学往往就文论文,不涉及背景资料。《寓言:教育学透视》中洪洁选取了某市三所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寓言的感知程度,教师对寓言教学的理解程度和师生对寓言的理解程度三个方面研究得出——目前除教材和课程安排之外,寓言较少被教师引入课堂,其教学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且教师主要依据个人经验和教参开展教学,对寓言本身理解程度不够。面对这些问题,洪洁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拓展教师对寓言理解的渠道和来源,并将寓言教学与其他课程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寓言的教育作用。徐玲素、梁晓芳在《走出寓言教学的樊篱——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剖析》中谈到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往往使教学陷入枯燥乏味之中,极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近30年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综述》中张青民从教材编选的角度提出当今语文教材选文中缺少现代外国寓言,且选文偏向表现德育价值,对侧重科学价值的寓言基本忽略。
3、寓言教学策略的研究
寓言由“寓体”和“寓意”两大部分组成,这一双重结构决定了如何在教学中将形象的寓体同抽象的寓意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成为寓言类课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学者陈向阳在学生对寓言的理解方面通过调查三个年级学生阅读难、易文本时的得分情况得出小学生在理解寓言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结论。据此,他指出寓言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寓意。因此,在寓言教学策略方面,专家学者们也做了诸多的研究。洪洁对学生喜爱的寓言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得出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法是角色扮演这一结论。他提出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客体,深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寓言蕴含的道理。《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中孙建国也指出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其中通过表演的方式去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除了角色扮演,黄桂林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几种方法》中提出了五种寓言教学方法——自我感受、介入评价、正反结合、原型启发、疑难咨询,他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引导。吕素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寓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教法创新尝试》中孔庆来从课文与课文之间找到共通之处,萌发了整体把握的构思,使寓言教学不再零散化和碎片化,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还有了对整体的概念,一举两得。
4、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明晶在《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中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合理使用多媒体以及有效教学要得当评价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方彤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浅析》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用教学语言、活用多媒体技术、妙用游戏教学法、实施情感教育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庆亚在《浅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指导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小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厌学心理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案:1、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和学习;2、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转变学生角色;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5、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李娜娜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新形式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同时为小学语文的发展提供了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展,教学价值上的研究成果已经从思维层面过渡到了道德层面和行为习惯上;教学策略的实施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到整体,逐步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有效教学方面,目前的研究仅停留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大方面上,对寓言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建议。基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寓言类课文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依据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小学语文寓言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习惯和态度往往在这一阶段逐步定型。如何引导儿童向积极的一面发展成为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寓言可以向儿童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寓教于乐的特点和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作用备受世人瞩目。越来越多优秀的寓言作品被编入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其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寓言类课文24篇,占教材总篇数的7.9%,和人教版及北师大版相比,苏教版寓言类课文所占比重更大,足可见苏教版教材更重视寓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至此,本研究基于苏教版语文教材,通过在南通市小学开展寓言类课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实地调研,依据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分析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优化措施,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现有小学语文寓言类课文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优化提供一般参考。
(四)参考文献
[1]陈春英. 步步引导 突破难点——《坐井观天》教学设计[J]. 小学语文教学, 1994, (4): 27.
[2]黄桂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几种方法[J]. 云南教育, 1998, (11): 23.
[3]孔庆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教法创新尝试[J]. 学语文, 2007, (4): 10-11.
[4]陈楚明. 《黔之驴》新寓意解说[J]. 文学教育, 2008, (8):108.
[5]孙建国. 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J]. 教育导刊, 2010, (9): 77-79.
[6]张青民. 近30年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综述[J]. 语文建设, 2013, (12): 60-64.
[7]于强. 寓言教学学段目标的缺失与建构[J]. 教学与管理, 2015, (4): 34-36.
[8]谢印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的作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 (7): 118.
[9]梁昌辉. 小学寓言教学的价值分析与策略探讨[J]. 江苏教育研究, 2015, (273-274): 27-29.
[10]于强. 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 (7): 93-96.
[11]王孟广.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J]. 学周刊, 2012, (4): 41.
[12]叶育堂. 童话寓言教学:重在开发想像力[J]. 安徽教育, 2002, (15): 43.
[13]吕素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J].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 2012, (4): 135.
[14]王云淼, 臧丽娟.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 (10): 24-25.
[15]张坤香. 新课程背景下的寓言教学方法探讨[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125-126.
[16]赵秀珍. 依据教材特点教好寓言[J]. 宁夏教育, 2000, (7-8): 35-36.
[17]康健. 以读为主 领悟寓意——《陶罐与铁罐》教学谈[J]. 湖南教育, 1996, (8): 22.
[18]余小刚. 以童心和童趣换取童真和童言——谭如月《狼和小羊》、《从现在开始》教例描述及点评[J]. 四川教育, 2007, (1): 26-28.
[19]张雷. 寓言教学:行走在“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言语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12, (12): 49-50.
[20]徐玲素, 梁晓芳. 走出寓言教学的樊篱——《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剖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4): 75.
[21]陈蒲清. 寓言教学与思维素质[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7, (6): 63-68.
[22]胡丽娜. 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以《伊索寓言》的考察为例[J]. 儿童文学研究, 2013, (11): 46-50.
[23]罗良清. 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轨迹[J]. 齐鲁学刊, 2006, (4): 103-107.
[24]李峰燕. 关于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J]. 小学教学研究, 2001, (4): 4-5.
[25]洪洁. 寓言:教育学透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6]陈岳纯. 寓言: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7]闫国利. 阅读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8]Paul D. Williamsrsquo;. Using Aesoprsquo;s Fables to Teach Political Theory and Newsgathering Practice to Journalism Students[J]. Asia Pacific Media Educator, 2016, (2): 190-201
[29]Nicola Slee. Parable teaching: Exploring new worlds[J]. British Journal of Religious Education, 1983, (3): 134-138

资料编号:[6801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