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窗》之摄影艺术文献综述

 2023-10-24 04: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益广告发源于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由于当时经济大危机,美国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衰落,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电视节目形态应运而生。这种广告形式在当时也被称之为“公德广告”,也有“公共服务广告”的叫法,指的是一种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且服务于公共社会的广告。

我国的公益广告起步相对较晚,早的是通过电视播出的广告《节约用水》,由贵阳电视台于1986年拍摄。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档专栏《广而告之》,是专门播放公益广告的平台。我国制作的公益广告一般旨在反映社会现实、帮助改善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推广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形态,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是经济发达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和产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形成一定影响力。比如,出现了《筷子篇》、《父亲的旅程》、《妈妈的等待篇》、《迟来的新衣》、《无声的世界》、《关爱老人---打包篇》等一批优秀的公益广告,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可见,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抽象说教后的公益广告,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公益广告作为特殊的节目形态,它需要借助影像化的视听语言,表现作品的主题,调动观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与深层思考。而摄影作为构成画面的基本手段,在视频拍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此,以近年来的几部优秀公益广告为例:

一、《关爱老人---打包篇》:这则广告讲述了一位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了。尽管如此,在某次聚会中,他依旧不忘将盘中剩余的饺子往口袋里塞,只因为他始终记得:儿子爱吃饺子。整个故事是以儿子的视角来叙事的,描述了他眼里的父亲形象。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较多特写镜头,细腻地表现了父亲的手足无措以及无可奈何的精神状态。且大面积的前景营造出的纵深效果,给观众一种代入感,仿佛成为见证故事发生发展的目击者。在光线照明方面,影片投射的多是暖黄色的灯光,抑或是色差偏小的自然光,烘托出了父子情深的氛围,使观众倍感家庭温馨。

二、《妈妈的等待篇》:在女声轻轻的哼唱中,我们看到一个女人从年轻到年老,在这个过程中,她从陪伴孩子然后到注视着孩子,最后到痴痴等待孩子。其实她等待孩子的同时也可以等等自己,等等自己的脚步。这则广告颇具创意性地采用了无缝剪切和抠像技术,画面表现出的似乎是一段长达一分多钟的平移长镜头,但其中穿插的转场,配合着音乐节奏,给观众带来了微妙的未经剪辑的错觉。整个影片的色调偏青绿色,朴实淡雅的风格缓慢柔和地道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三、《父亲的旅程》:这则广告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讲述了独居深山乡村的老父亲因为儿子没法回家过春节第一次出远门赶赴深圳,只为了和儿子吃一顿团圆饭。他顾不上旅程的未知与艰辛,经历反复而又漫长的颠簸后到达了火车站,却因邻居孩子抄错电话号码在陌生城市不知去处。最后幸得工作人员的帮助,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儿子。整部影片视听语言的运用精道且细致,无论是大远景表现蜿蜒崎岖的山路,还是特写镜头表现父亲的愁容与沧桑,多变的景别将故事讲出了引人入胜的质感与新意。对于光影的把握,更是别出心裁。树叶的投影、百叶窗的投影以及逆光拍摄得到的朦胧日光等,都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赋予了画面各种各样的造型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