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政策现状与效果综述文献综述

 2023-08-17 05: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异地就医政策发展及现状

摘要:自经济改革以来,人口流动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国内流动人口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5(国家统计局,2017)。这部分人口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却往往面临更多生活压力,尤以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平等化壁垒较为明显。异地就医政策,作为医保政策的重要一环,在缩小户籍差异所致的医疗服务差距、流动人口就医难度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及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异地就医的实施背景、实施进展及现状进行归纳与讨论。

关键词:异地就医;医疗待遇;结算平台

1 研究背景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的出现,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等区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从而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与发展机遇。另外,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多可能。[10]因而从80年代至今,较贫困地区人口朝发达地区迁移成为经久不衰的趋势,也极大程度上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与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然而,都市环境在提供给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健康与医疗问题。研究表明,不同来源地轨迹的流动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身体健康优势的减弱和最初的高度心理痛苦。[9][11]以农民工为例,健康移民假说在这一群体中得到较多的证实,即农民工初到城市时往往具备身体健康优势,以满足迁移与工作需要。然而,工业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及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限制导致职业病等健康威胁因素的出现,进而产生健康与医疗负担。[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过了漫长的整治与改革,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异地就医政策,作为与流动人口联系最为紧密的医保政策之一,在医疗资源的衔接工作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人群,就医难、转院难、报销难、参保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对于相关公共机构而言,医保管理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依据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模式理论,即一个政策系统中存在三条源流,在政策从启动到出台过程中汇合从而使政策得到重视与推进。上述概述基本构成了异地就医政策的问题源流。在异地就医问题上,伴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异地群体扩大,群众意愿与政府意见达成价值一致性,而各地域有关专家提出了异地就医的改进措施,即技术上存在可行性,从而构成了政策源流。国民情绪与行政当局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日趋重视对于政策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即政治源流。[2]由此可推论得出,异地就医政策存在较高关注的必要性与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前景。

2 政策进展与现状概述

异地就医是参保人在其参保统筹地区之外发生的就医和购药行为,是一种跨两个统筹地区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就是医保经办机构对发生异地就医的参保人群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的统称。[6]我国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第一阶段为2008年之前,实行以垫付报销制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一阶段不仅使参保人陷入繁琐的报销流程与沉重的垫付压力[7],也加大了规范医疗行为和经办管理的难度[8]。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3年,这段时期以异地安置人员为重点,省内联网结算为主要目标。中央在2009年提出了《促进医药卫生管机制深化改革意见》中提到了要合理安置异地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进而开启了我国异地就医管理第二阶段的序幕[4]。同时,跨省市协作机制的发展为第三阶段打下基础。第三阶段为2014年至今,即探索实现全国联网实时结算的阶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