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欺诈风险的食品供应链采购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0 08: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欺诈相关概念的阐述和防控体系的搭建、食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博弈论分析等领域。

1食品欺诈和经济利益驱动的食品掺假

杨杰[1]等人明晰了食品欺诈和经济利益驱动的食品掺假(EMA)的定义、类型和特性,认为食品欺诈的范围比EMA大,并提出了与国际食品欺诈领域工作者共同合作,致力于研究全球有效的食品欺诈防御及其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议;李丹[2]等人从EMA事件基础数据库的构建、事件特征、影响因素和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EMA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建议我国也应加强对EMA事件的搜集、分析,并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控机制的研究;张星联[3]梳理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防御计划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食用农产品EMA防控体系的3方面建议。

这些文献都先梳理了食品欺诈和食品掺假等相关概念,然后借鉴发达国家应对EMA问题的经验提出建设我国EMA防控体系的建议。这表明我国目前对食品欺诈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还较少,该领域具有研究的价值。

2 EMA事件的数据分析

严俊鹏[4]根据2013-2017年发生的1966个EMA事件,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了食品掺假类型判别与定位模型,并通过矩阵模型的交叉分析精确定位了EMA事件中加工环节的假冒产品、销售/消费环节的假冒产品、加工环节的人工增强这3个关键控制点;蔡昊栋[5]等人对1980-2018年NCFPD-EMA数据库数据作统计分析,用可视化学术地图的方式展现了EMA事件的数据特征。研究发现EMA事件在东南亚、西欧、北美的发生率较高,掺假主体以农产品(65.7%)为主,掺假手段以稀释或替代(44.5%)为主,且事件多数发生在加工环节(68.7%)。

这两篇文献都是针对EMA数据库的进行了数据挖掘和分析,找出EMA事件发生潜在规律,从而为减少EMA风险提供了有效见解。这也表明,应对食品欺诈/EMA,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

3.食品欺诈实例分析

Levi[6]等人建立了包含质量不确定性、供应链分散性、可追溯性和检测灵敏度等变量的模型,并求出参与者的纳什均衡决策。通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和肯德基激素鸡风波来分别验证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对反应式EMA和先发式EMA风险产生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提高检测能力的情况下投资质量可能会无意中增加 EMA 风险,同时也说明了仅依靠最终产品的检验来阻止 EMA 的局限性;Yang[7]等人使用SSAFE食品欺诈漏洞评估工具评估了90名中国奶农和14个牛奶加工商所感知的欺诈漏洞。研究认为牛奶供应链中低端容易受到食品欺诈的影响,即奶农比加工者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农场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都极大地影响了的食品欺诈脆弱性;杨洋[8]在硕士论文中将农产品市场中的蜂蜜作为案例材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蜂蜜市场困境的形成过程及蜂蜜市场中的乱象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蜂蜜市场掺假背后行动者的行动逻辑,以及这种行动逻辑受到哪些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他认为人情面子的异化、利益至上的行动逻辑、制度的不完善带来了劣蜜市场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劣蜜驱逐良蜜”市场困境的出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