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与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2023-11-24 05:11

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幼小教育问题的凸显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变的更受重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幼儿的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和其中的各因素的关联对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幼小衔接对儿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近10 年来,国外研究者对幼小衔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思考,众多研究者主要从生态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本质及其动力学原理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幼小衔接相关理论探讨,试图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同时关注幼小衔接生态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有关研究,还为我们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和教育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要注重儿童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重视儿童主体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幼小衔接的“生态性”。

近 10 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高度关注,幼小衔接问题成为众多理论研究者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归纳了近 10 年研究者关注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框架,从中发现有关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视角,并对下一步如何研究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一、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衔接通常被视作是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发展。具体看,对于幼儿早期的衔接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包括将衔接视为:(1)“通过仪式”(van Gennep,1960)——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2)“越境”(Campbell Clark2000)———从物理环境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3)“制度仪式”(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其他的理论视角也为我们思考有关衔接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儿童和家庭在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群中的位置将会跨时空地影响他们(Elder,2001)。关键生活事件(Filipp,1995)理论指出,对关键事件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应对的过程,也因此可以体现为一种衔接。以上这些来源于布鲁芬布伦纳的理论,考虑了在衔接过程中对儿童发展可能起作用的人、事物或事件。

有关研究者(La Paro,Kraft- Sayre, Pianta,2003)总结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四种理论模型,这四种理论模型的演变体现了幼小衔接理论模型的“生态化”。

模式一是儿童影响模式(Child Effects Model),它强调在学校适应中儿童是最关键的因素。基于儿童影响模式理论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儿童个体特征对幼小衔接的影响。这里,儿童的特征包

括了他们的贫困程度(Alexander Entwisle,1988;Entwisle Alexander,1993)、认知准备和智力因素(Christian,Morrison,Bryant,1998;PiantaMcCoy,1997;Reynolds,1991)、语言能力(Sturner,Funk,Green,1996;Walker,Greenwood,Hart Carta,1994)、性 别(Ellwein,Walsh,Eads, Miller,1991)、种族(Stone Gridley,1991)、气质(Rimm- Kaufman,1996;Schoen Nagle,1994;Skarpness Carson,1987)。然而,研究发现,儿童个体特征只能解释他们在学校表现的不到 1/4 的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