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秘书心理学相较于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学来说,历史较短,研究的内容较新,是秘书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秘书心理学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关于秘书角色认知心理的研究也初创于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秘书作为职业角色的心理素质要求及其自我调适角度探讨的成果较多。
20世纪80年代:
吴新杰在1987年发表的《秘书的角色意识初探》中提出秘书人员在秘书工作中具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的重要性,秘书角色意识由角色特性意识、角色创新意识、角色效能意识和角色自我意识构成;杨正福在1989年发表的《领导和秘书关系中双方心理初探》中分析探讨了领导与秘书关系中双方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这帮助秘书人员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角色,也为领导更好地定位秘书提供借鉴。
20世纪90年代:
陈君在1990年发表的《秘书角色冲突及其调整方式》中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秘书职业的特点,对秘书的角色冲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秘书角色冲突的调整方式;侯玉珍在1992年发表的《论领导与秘书的角色地位、角色意识与角色人格——兼论领导与秘书的角色错位及其矫正》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索了领导与秘书在实际工作中的角色错位现象、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张文彦在1996年发表的《新秘书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快进入秘书角色》从秘书职业实际角度为新秘书提供了自我心理调适指南,指导新秘书认知秘书这一角色。
21世纪初:
朱丹华2000年发表的《浅谈秘书角色的社会认知偏差》中通过问卷调查,归纳总结了社会公众对秘书的角色定位大体有四种认识:“家奴论”、“花瓶论”、“二首长论”和“助手论”,分析了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认知偏差的形成原因,并探讨了纠正偏差的途径,这为后期研究社会公众对秘书职业认知偏差提供了借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