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物”是古今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目前学界多从哲学的角度对“物”进行研究。例如陈清春的《王阳明理论中“物”的含义分析》, 分析了王阳明哲学体系中“物”的四层含义;李若晖《早期中国的“物”观念》,从研究“物”的语义渊源入手,分析诸子对“物”观念推衍的两条路径,以此论证早期中国的“物”观念对于中国思想的类型化思维起着奠基作用。
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1.研究“物”的意义
(1)研究本义,例如王月婷的《“勿”与“物”意义考》,从字形、用例两个方面探讨了两字的本义及其发展演变,指出“物”本指“犁田的牛”,因与“色、杂色”义互相渗透,从而有了“杂色牛”这一新义。王贵元《“物”字本义辨》,强调研究本义应该参依引申义列的原则,在分析诸家对“物”字本义的探讨过程与结论之后认为“物”的本义是“州里所建之旗”。
(2)研究词义系统演变,例如闾莺《“物”意义演变考》,分析了“物”、“勿”形体和意义的演变。王玉《“物”作“人”讲应始于春秋》、论证了“物”的“众人”、“人”义项起始于春秋、使用至当代的过程。
(3)研究“物”的某一个意义,例如魏达纯《“物”字补义》,补正了大型辞书中漏收的“物”的“绢帛”义。张志达《“尤物”之“物”》,纠正了把“尤物”之“物”释为“物品”之误,指出“尤物”之“物”指人。陈绂《左传中的“物”一兼谈专书辞典的编纂》,分析了“物”在《左传》中的定义及应用,探究出“物”在《左传》中相对固定的特殊指向及其由来。此类研究成果还包括刘志基《牛年说“物”》、魏助增《人也可称“物”》、振兴《说“玩物丧志”之“物”》、李志超《物字及“万物”》。
2.研究方言中的“物”的用法
例如雷冬平,胡丽珍《江西安福方言表复数的“ 物”》、邱斌《江西安福方言表复数的“物”记音献疑》、蔡一峰,陈小枫《试论澄海方言多义词“物”》、王庆《四川方言中没、术、物的演变》、赵日新《徽州方言“物 /物事”的量级用法》等,分别研究了“物”在各个地区方言中的用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