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谱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预测黄芩抗氧化活性成分文献综述

 2023-01-28 11: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黄芩(Radix Scutellariae)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为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具有消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肝炎和菌痢等疾病的治疗[1]。

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并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几十种,如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千层纸素A(oroxylin A)和千层纸素A苷(oroxylin A 7-O-glucuronide)等。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抗变态、抗菌、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得到证实,尤其是抗氧化作用日益受到到广泛关注。

每一味中药均具有特征和多样的化学成分,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化学成分进行色谱分离,然后借助各种检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将中药的特性和有效成分用图谱的形式描绘出来,使每味中药都拥有如人的指纹一样的标准图谱,这就是中药指纹图谱。它建立在中药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可全面反映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研究手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全面和整体描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广泛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全面、综合表征。HPLC指纹图谱中色谱峰的个数反映了化学成分的种类,其色谱响应值(峰高和峰面积)等与其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指纹图谱的差异反映了中药化学品质的差异。

中药抗氧化活性评价有多种方法,简便和常用的方法包括: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Fe3 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法和生物化学发光法4种。本课题拟采用DPPH法。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法1958 年, Blois首次将DPPH法应用于抗氧化剂的筛选研究,近年来该方法在抗氧化剂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它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一些缺陷,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易检测和直接可行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抗氧化剂的研究,DPPH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其结构中含有3 个苯环,1 个氮原子上有1个孤对电子,其溶液呈深紫色,在517 nm有强吸收。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时,DPPH的单电子被配对而使其颜色变浅,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小,而且这种颜色变浅的程度与配对电子数成化学剂量关系,从而用于评价实验样品的抗氧化能力。该反应必须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另外反应体系的pH值应调至7.4 左右,最好在缓冲液体系中进行。柳艳等[2]利用自由基反应模型观察丹酚酸B对DPPH自由基的淬灭效应,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别研究温度和pH值对丹酚酸B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为丹酚酸B抗氧化能力的另一作用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依据。胡博路等[3]采用DPPH法测定30 种中草药乙醇提取液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五倍子、诃子、大黄、槐花米等9种中药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康文艺等[4]采用DPPH自由基体系对茜草提取部位进行抗氧化筛选。结果从有活性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J. Ricardo Lucio-Gutirrez [5]等建立了多波长色谱指纹图谱,通过图谱整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植物要特纳草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预测。

中药复杂体系的抗氧化活性是其各成分活性贡献的总和,活性筛选的目的是评价各个化学成对抗氧化活性贡献的大小,从而筛选对活性贡献较大的成分,即该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

化学计量学是通过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将对化学体系的测量值与体系的状态之间建立联系的学科,是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处理化学数据的一门学科。化学计量学的最大特征是将多变量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系统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重线性回归法。将来源与品质不同的黄芩指纹图谱,与其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之间建立定量的多元定量数学模型,反映各个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是本项目研究的目标。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