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学习积极性的理论综述
摘要: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主动去学习知识呢?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关键词:积极性;动机
一、选题背景
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改革时期,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局势下,我们接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学习者只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学习充满积极性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其中包括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我们通过学习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了了解和认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动机、兴趣等因素,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会产生关键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培养自然被纳入十分重要的情感教育目标、范畴。同时,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性,自主意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能力发展。
而当前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效率,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单位时间内知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注重知识的记忆,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化学学科是从初三开设的一门学科,初中的学习要为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但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都停留在初中化学所教授的较为浅层的层面,在高中的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点不愿意去进行深挖,导致知识点掌握不牢。有些知识点趋于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通常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而且很多教师的讲授方式依旧是填鸭式、机械化,这更加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存在一部分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除了对化学成绩差之外,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我们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中学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需要。发展主体性不仅要求发展主体认知操作系统,而且要求发展动力系统。认知系统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控制活动,由人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对认知因素操作的行动起着定向、始动、筛选、调节和维持的功用。它们在学习活动中紧密结合,共同作用,保持着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有效性,其活动水平是学生学习能动性和智能发展水平的标志,重视对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激发,就是为了改变课堂中长期存在的认知和动机(情感)脱节的状况,从而完善学习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最终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高中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高中各种科目的教学中, 高中化学教学是一大重点和难点,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 往往兴趣不高, 没有积极性, 这会导致高中生对化学有排斥心理,很难主动地去学习化学,久而久之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效果不好。总之,在当前化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主要问题,什么是主要问题呢?教育理论与化学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讲,学生的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各种有效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解决化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切入点、突破口;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的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