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癌症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促进了抗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市场的迅猛发展,以作用于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PD-1配体(PD-1 ligand,PD-L1)通路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靶点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与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焦点。然而此类药物尚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症和疗效还需进一步确证,且对于疗效和疾病进展的评价标准尚未统一。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也使此类药物的可及性大大降低。目前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研究较少,本次研究通过评价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研究手段
资料来源:采用数据调研的方法,收集某院2020年10月至12月(第四季度)入院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种类、用法用量、既往用药方案及辅助治疗等信息。
评价标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药品说明书及药品上市前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用药合理性评价包括适应症是否适宜、遴选药品是否适宜、用法用量是否适宜、联合用药是否适宜、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等内容。
三、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9年的估计,在全球183个国家中,有112个国家的恶性肿瘤成为第一或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上升[1]。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肿瘤1929万例,死亡996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比达23.7%,成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1,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估计未来20年全球癌症负担将增加50%。
发病率的持续增加促进了肿瘤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肿瘤治疗历经了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发展至靶向和生物治疗的变化。传统的治疗手段虽然能暂时遏制肿瘤的发展,但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扩散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研究者开始从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出发,并探索利用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来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即肿瘤免疫治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